郭沫若:后半生成为歌德派( 二 )


郭沫若先生后半生,面对全能政治的生态,闪转腾挪,空间实在有限,与世俯仰,载沉载浮,成为“歌德派”,既有屈尊纡贵的无奈,又有制度层面的理路,堪称转型时代,独一无二的典型 。历史的隐衷,已然随着当事人的离世,化为一缕云烟 。
1953年4月,郭沫若为成都杜甫草堂撰联:世人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对诗圣的评价,很中肯 。1962年6月,郭沫若发表《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纪念杜甫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李白逝世一千二百周年:“我们要向杜甫学习,也要向李白学习,最好把李白与杜甫结合起来 。李白与杜甫的结合,换一句话说,也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正是由于郭沫若的推崇,杜甫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郭沫若先生对杜甫有着如此深情厚谊,堪称杜甫的异代知音啊!
九年以后出现了令人遗憾的事情,郭沫若先生于1971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著《李白与杜甫》,一反常态,条分缕析杜甫的“阶级意识”、“门阀观念”、“功名欲望”、“地主生活”、“宗教信仰”、“嗜酒终身” 。郭沫若氏,将阶级斗争贯穿在这本著作的始终,这样一来,不仅杜甫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杜甫《三吏》、《三别》,思想性、艺术性都是成问题的,鄙陋不堪 。郭沫若先生,对待杜甫,不仅有失厚道,还要踏上一只脚,让杜甫永世不得翻身 。这时候,带着地图,就已经完全变成了有色眼镜 。
遗憾的是,这样一位才情横溢的学者,日后竟然匍匐在政治的脚下,令人叹惋!
【郭沫若:后半生成为歌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