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 。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秦汉之时,累计投入的兵民有近千万之众 。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的同时,即着手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揭开了屯田戍边、开发边区的序幕 。汉代由于修筑长城的时间较长,曾有多人提出移民实边的建议,这些建议先后被汉政府采纳接受并组织实施 。移民和戍守长城的军人一起,开垦荒地进行农耕,不但加速了边区的经济开发,节省了政府的大量军费开支,而且大大减少了长途运输之苦,并将华夏文化远播四方 。
在文化方面,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 。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使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融合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这便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之始 。建国以后在内蒙古阴山一带汉代城堡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汉与匈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所遮断 。唐代,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设置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 。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正反映了这一历史的规律 。明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 。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长城所体现出的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 。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实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 。需要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 。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
在长城出现的2000多年来,以长城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修建赵长城,号召国人学习“胡服骑射”,进行南北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长城南北文化进行了空前的对话与交流,在长城沿线发现的秦权、诏版,内蒙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尔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在长城地区的文化带里,遗留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诸如敦煌、云冈石窟、麦积山、万佛堂石窟壁画、雕塑;元代居庸关云台、金代的卢沟桥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遗址与出土的文物等,都体现了文化交流的特点,同时也记载着中华民族历史上文化的辉煌 。
- 孔子的弟子谁学习成绩最好?
- 古代准考证:上没有照片如何识别考生的身份
- 陈祖义简介明朝海盗王陈祖义怎么死的?
- 平王东迁的过程简介:平王东迁结果怎么样?
- 平王东迁的后果:平王东迁的影响有哪些?
- 梁山最奸猾的人是谁?宋江也被他玩弄于股掌上
- 秦始皇是吕不韦私生子:真有其事还是历史误读?
- 孙权为什么投降于魏?揭秘孙权向曹丕投降的原因
- 揭秘:谁是西游记里在天庭混的最好的神仙一家!
- 盘点西游记中那些小肚鸡肠的神仙:佛祖也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