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东迁的过程简介:平王东迁结果怎么样?

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 。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 。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 。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 。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雒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各地诸侯才知道,原来犬戎真的打进镐京了 。于是,他们纷纷带着大队人马前来镐京救援 。诸侯们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后就回各自的封国了 。
没想到这些诸侯们前脚一走,犬戎后脚就又进来了,而且是经常进犯 。当时,京师宫殿被焚毁,国库亏空,而且西边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边境烽火也是连年不息 。于是,平王就与群臣商议迁都到洛邑(今河南洛阳) 。周公反对道:“不好!洛邑虽然居于天下之中,但是四面受敌;而镐京呢,左边有崤山、函谷关,右边有陇国、蜀国,而且沃野千里,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天府之国 。现在,大王如果要舍弃镐京,迁都到洛邑,臣认为不可!”平王没有听取周公的谏议,把都城迁到了洛邑 。平王东迁,并没有迁徙丰、镐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国的时候,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从此落入了诸侯的掌控之中 。诸侯们各霸一方,展开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残杀 。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其中周平王执政达五十年之久 。
洛邑又称成周,它是周武王当年于牧野之战东征灭商后,回师途中选中用于建设新都的地址 。洛邑位于伊水、洛水一带的夏人故地,周武王决定将殷人的残余势力集中在此,以加强地处西方以丰镐为中心的周人对其的控制 。武王计划好以后,未能等到新城开始动工,就去世了 。
后来,武王的弟弟周公接手了营建新城的重任,经历了约一年时间,这座新都基本建成 。周公将殷人迁移至此,并驻扎军队进行监视 。在西周王朝统治期间,洛邑作为西周的东都,或者叫陪都,其地位也相当重要,但相比镐京,还是次之 。直到周平王迁都至此,洛邑方成为权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国都 。
由于周平王是弑父夺位,因而为尊崇礼制的各诸侯所轻视,周天子在诸侯间的威望一落千丈;而这一时期的周王室更加衰弱,诸侯势力却越来越强,东周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王室衰微的趋势 。
虽然已经离开了镐京,但周天子的安宁日子并没有多少 。王城洛邑仍然时常受到戎狄的侵扰,在戎狄的蚕食下,周平王对京畿之地的控制范围日渐缩小,最后沦落到仅剩下今洛阳城附近的地盘 。与此同时,周天子也逐渐丧失了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掌控的军事力量 。为了奖掖支持周王室有功的晋国、郑国等诸侯,周王室先后将周围的一些土地分赐给他们 。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将虎牢关以东之地赐给郑国,将陕西东部的酒泉地区赐给虢国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又将黄河以北的温地赐给晋国,这种行为导致周王室的领地不断缩小,其实际占有领域东至荥阳,西抵潼关,南达汝河,北临黄河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随着秦晋二国征服陆浑,并将其族内人迁至中原伊川一带,周王室的领土被进一步压缩,仅仅据有今河南省西北一部分土地,方圆不过一二百里,其面积已远不能和稍大的诸侯国相提并论 。
辖地减少,财政匮乏,周天子原本凌驾于其他诸侯之上的政治和经济资本都烟消云散了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本依托于西周时期旧的政治和经济局势建立起来的一套全面的礼制也“礼崩乐坏”,天子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往往遭到有实力的诸侯轻视 。周襄王即位后,居然倾全国之力也找不到一辆供天子乘坐的马车,只得又派人到鲁国去要,结果被鲁桓公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诸侯不贡车服”赶了回来 。周景王曾经责难晋国王室进贡日常用品,却被掌管点击的籍谈以从来没有受过周王室的恩赐为理由回绝,周景王立刻历数了周王室对晋国的封赏,把籍谈说得哑口无言 。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历 。可是,周景王的伶牙俐齿并不能缓解周王室的财政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