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考成法的实施 , 爱挑毛病提意见的监察干部——给事中御史这类言官已被内阁控制 , 他们不发一声 。可按倒葫芦起了瓢 , 冒出两位翰林词臣和两位刑部官员上疏弹劾张居正 。他们是:翰林院编修吴中行(字子道 , 南直隶武进人)、检讨赵用贤(字汝师 , 南直隶常熟人)、刑部员外郎艾穆(字和父 , 湖广平江人)、主事沈思孝(字纯父 , 浙江嘉兴人) 。这四人中 , 吴中行、赵用贤是张居正任主考官的门生 , 艾穆是张居正的同乡(当时湖南湖北还没有分省 , 都属于湖广) 。这简直是在张居正伤口上撒盐 , 当初刘台弹劾他时 , 他伤心地说立国二百年无门生劾座师 , 这回又说 , 严嵩(嘉靖朝的权臣 , 江西分宜人)当政时从没有老乡弹劾他 , 我混得还不如严嵩 。
首先上疏的是吴中行 , 翰林院的官俗称“词臣” , 既不用负六部九寺官员的行政责任 , 也没有科道官的监察责任 , 而是在文墨上供皇上差遣 , 但很清贵 , 基本上作为帝国重要的后备高官培养 , 翰林院出来的 , 升官比一般人要快 。稳稳当当不惹事 , 外放做知府 , 或者进部院任要职 , 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
吴的上疏以情取胜 , 说父子一别十九年 , 于今永诀 , 儿子不亲自凭棺临穴 , 不近情理 , 元辅当天下重任 , 正己才能正百官 , 然后可以正万民 。这吴中行比较坦荡 , 他上疏后 , 抄了一个副本 , 送给老师过目 , 张居正看后 , 惊问:这上疏送进去了?吴回答干脆 , 不送进宫我是不敢告诉先生的 。
大家正为张居正守制问题争论不休时 , 彗星出现了 , 这种自然现象在古代被认为这是上天示警 , 另一位学生赵用贤抓住“星变”这件事 , 要求皇帝至少仿照先朝杨溥、李贤的成例 , 让张居正先回家守制 , 未满二十七个月时下诏让他提前回朝 。
艾穆和沈思孝联名上书 , 措词更为激烈 , 说陛下留张居正 , 声言为了社稷 , 可社稷所重莫重于纲常 , 而首辅大臣是维护纲常的表率 , 现在连纲常都不顾了 , 社稷怎么能安呢?
这艾穆因为是张居正的老乡 , 张对他十分关照 , 他和海瑞一样 , 仅仅是个举人 , 这在重科第出身的明朝 , 是官场最大的劣势 , 但他名气大 , 张居正曾让他当诰敕房中书舍人——即中枢看管皇帝诰命敕书的机要秘书 , 位置很重要 , 艾穆谢绝了这番好意 。不久 , 他提拔成刑部员外郎(最高审判刑罚机构的副司长) , 有一年和御史一起去陕西录囚 , 即对死刑进行复核 。张居正推崇刚猛治国 , 惩治犯罪要用重典 。在这种“严打”的指导思想下 , 每个省取决犯人都有名额 , 不完成任务的相关官员要受处罚 , 如此冤案自然难免 。而艾穆那年复核死刑 , 只杀了两个人 , 同去的御史很担心上面怪罪 , 艾穆说 , 我总不能用人命来博取自己的官位 。
可以说 , 这上疏弹劾张居正的四个人 , 都是有一身正气的君子 , 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 , 为了维护纲常名教 , 不惜得罪皇帝和宰相 。张居正未必不知道这几个人的品行 , 也未必不知道这些人并非专门给自己作对 。但作为主持改革大局的政治家 , 他看得更远 , 他看到几位道德感很强的小官员后面的潜流 。有人盼望着这潜流无限泛滥 , 直至否定新政 。所以张居正必需用霹雳手段阻止这潜流 。张居正曾对人说过:芝兰当路 , 不得不锄 。意思说再高贵的花 , 挡在大路中间 , 也得把其锄掉 。
- 名姬:董小宛如何从秦淮名妓成为冒辟疆的贤妾?
- 冲田畷之战的根本原因:权力和利益的争夺
- 长平之战的影响:大大加快秦统一六国的脚步
- 德累斯顿战役评价:拿破仑传奇一生的最后绝唱
- 揭秘残酷的八里桥之战清军竟惨败成这样
- 涿鹿之战的背景:炎帝不敌蚩尤大军向黄帝求援
- 历史上死伤最为惨重的战役竟活埋40万人!
- 北宋、明朝都被这一部落所灭原因令人深思
- 屡战屡败的刘邦凭什么能够消灭项羽?
- 清缅战争的影响清缅战争为什么清朝会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