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典故详解须臾一词含义 文言文须臾是什么意思( 二 )


中庸典故详解须臾一词含义  文言文须臾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修道人“戒慎乎其所不睹”,一个人都看不见的时候,乃至鬼都看不见你的地方,等于平常那个在佛堂里、在教堂里、在孔庙里、在父母的前面、在祖宗的前面,完全是一样,这是修道的行为 。所以“戒慎乎其所不睹”,表面和背后完全一样,那还不算数;看见与看不见的地方一致,这是道德的标准、行为的标准 。“恐惧乎其所不闻”,恐惧,害怕 。你说没有关系,我们骂他两句,不要紧,他听不见;果然别人、第三者是听不见,我们自己(却)违反了自己天性上的道德 。即使没有人听见,乃至没有鬼神听见,可是一样要恭敬而严肃,这是行为的标准,也就是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教养的标准 。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教育,《大学》、《中庸》、《诗经》朝这一条路上走 。我们过去的教育是如此,这几十年、七八十年变得很厉害 。这是讲形上 。
但这两句话这样解释就是根据上面“修道之谓教”(来的),“修道之谓教”就是“行”了 。假设拿修道来讲,同上一句“天命之谓性”的见道来讲,又不同了 。那么,两个字你要注意——“睹”,眼睛看见;“闻”,耳朵听见 。他说道在哪里见呢?“戒慎乎其所不睹”,看不见的,见而不见,那个地方是道的体 。所以要想见到道的体,“率性之谓道”,真正是自己“天命之谓性” 。你如果打起坐来,前面有光,不是道;道是看不见的 。看见有光、看见有个佛像、看到了孔子,都不是!道是看不见的,它无形色,也无声音 。所以《中庸》最后有交代,“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这个本性啊,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它充满宇宙之间,空灵绝顶 。所以说,“戒慎乎其所不睹”,一切无所见、见无所见的地方,正是你见到自己本性、悟道的时候 。可是一切人修道,总要抓一点东西吧,而且有时候看见什么啊?啊,我看见莲花了,看到菩萨了,看到上帝了,就是习惯性都要看见一个东西或者是道 。“天命之谓性”,(这个)“性”不是肉眼可见——不可见处体会这个性命的本来,你就差不多到了 。所以“恐惧乎其所不闻”,换句话,你(要)小心、谨慎,有所闻、被声色所扰的不是道,有形可见也不是道 。所以你们大家研究佛家《金刚经》也一样,释迦牟尼佛也这样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那么跟《中庸》一比一样,(只是)两个表达的方法不同 。所以不可见、不可闻,“天命之谓性”,本性的境界 。我们刚才是进一步解释这两句话是“见道”、“修道”同“行道”,都连起来把它说明了 。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立德,宜慎独 。
中庸典故详解须臾一词含义  文言文须臾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慎独”是儒家讲修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境界,个人独处,他人不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做的事别人不知道;另一种是你只是有一种想法但没有实施,别人更不会知道 。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严格地按照道德规范去做,也就真正做到了“慎独” 。
从这一句我们可以感觉到,圣贤人克己的功夫不简单,他从哪些地方,去克制自己的习气?“莫见乎隐”,就是没有比隐暗看不到的地方,更容易显现出来 。“莫显乎微”,没有比很细微的事情,更容易显露自己的这些心态 。因为愈细的事情,可能我们做表面做不了,忽略掉,反而可以真正看出来,我们的功夫不到位;你都做表面人家都赞叹,还以为自己修养很好了 。比方莫见乎隐,在别人都看不到的地方,反而容易显现出来 。我们今天落实圣贤教诲,从一切皆恭敬做起,毋不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恭敬 。而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