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习俗满族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满族过年(春节)基本与汉族差不多 ,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二月二日龙抬头 。
【满族习俗满族的过年习俗有哪些】满族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 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等粘食 。
满族人除夕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 , 张贴对联、窗花 , 挂笺(按八旗所属 , 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 。互赠绣有“岁岁平安”的荷包 。
满族人除夕下午要摆供、祭祖 。不常打开的祖宗龛 , 年三十中午打开 。把擦得铮亮的锡供器摆上五件 , 主食摆上两摞馒头 , 一摞五个 , 猪头摆在正中间 , 猪鼻孔插上大葱 , 还有干饭五碗 。供菜更有特点:第一碗是煮熟的“猪肉方子”;第二碗是过油鲤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第五碗是豆腐方块 。
满族人祭祖用的祭品 , 祭祀之后由家人分吃 。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 , 扎成一把 , 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 , 光宗耀祖 。
除夕半夜子时 , 家家吃饺子 , 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 , 吃到者则“终岁大吉” 。然后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 。家家院内竖等灯笼竿 , 高挑红灯 。
大年初一 , 人家皆早起 , 穿戴新衣帽 , 互相拜年 , 恭贺新春 。不过 , 过去满族妇女要等到初六 , 才可以出门拜年 。正月十五 , 上元节 , 又称元宵节、灯节 。满族家家除吃元宵、挂彩灯外 , 还有制作冰灯、堆雪人习俗 , 这也是北方气候所致 。
“二月二 , 龙抬头”满族人正月不剃头 , 大都等到二月二这天 , 才肯剃头 。满族人还有“领龙”的习俗 , 用草木灰从水缸一直撒到井旁 , 灰道弯曲如龙 , 然后在院中举行祭祀 , 以求一年风调雨顺 。
满族人腊月杀猪 , 三十祭祖用猪头 , 过了初六 , 将猪头放到“哈什里”(仓房) , 这个猪头一直放到二月二 , 才拿出来煮熟了吃 , 此举称为“龙抬头” 。
过年节日娱乐 , 满族人有参加人数众多的“满族秧歌” , 俗称“鞑子秧歌” 。满族秧歌除以走阵式来表现生产、生活和打仗外 , 还通过人物的扮相、服饰、道具、舞姿动律来反映 。
正月里 , 妇女、儿童在火炕上玩“绷绳”、“抓嘎啦哈”等游戏;孩子们在室外 , 玩起了踢毽子、打冰嘎、藏猫猫、放鞭炮等 。
满族人的节日食品 , 主要有:粘豆包、粘火勺、萨其玛、白肉血肠、豆面卷子、苏子叶饽饽、大黄米干饭、火锅等 。
过年满族人喜饮酒 , 主要是自己用大黄米酿造的“米酒”;客人来家拜年 , 喝的饮料是用炒糊的大黄米、高梁米冲的“糊米茶” 。
姥姥用一大铜盆给孩子洗热水澡 , 边洗边唠叨:“洗洗头 , 做王侯;洗洗腰 , 一辈倒比一辈高;洗脸蛋 , 做知县……” 。最后用一根大葱打三下 , 边打边说:“一打聪明 , 二打伶俐 , 三打明明白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