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经恩师穆彰阿改名后迅速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旧属清朝湖广行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学者,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
曾国藩的名字很多,如乳名(小名)“宽一”、“宽仔”、“宽伢子”,初名“子城(诚)”,字“伯涵(函)”,号“涤生”;因系山东嘉祥孔子主要门徒之一曾参曾子宗圣第70代孙(曾国藩家系从山东嘉祥先后迁至江西吉安、湖南茶陵、湖南衡阳唐福、湖南衡山白果、湖南湘乡荷叶塘),为传字辈,故又有一个本族的派名叫“曾传豫”;因系湖南湘乡人,故后人又称其“曾湘乡”;因先后镇压过太平天国、捻军,双手沾满无数人的鲜血(其实他本人是一个人都没杀过的,甚至可能连一只大点的动物都没宰过),而得了几个绰号叫“曾剃头”、“曾屠户”等;因死后朝廷谥号“文正”,故后人又称其“曾文正公” 。
那么,“曾国藩”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他这个后来直到今天名气最响亮、知道的人最多的名字,却是很晚才确定的 。而在此之前,从出生开始,他只有乳名、初名、字、号、派名;据史料记载,直到道光十八年(1828),28岁的他在会试中第38名贡士,不久后又在殿试中三甲第42名同进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此时方改名为“国藩” 。据说,他的这个名字,还是他的恩师、贵人、清廷重臣穆彰阿给他取的 。
穆彰阿(1782—1856),字子朴,号鹤舫,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 。出身于京城满族官僚家庭,父广泰,曾官至内阁学士、右翼总兵 。嘉庆十年(1805)进士 。历任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一时权倾内外 。鸦片战争时期阻挠禁烟运动,诬陷林则徐等抵抗派,与英、美等侵略者谋求议和,与之订立不平等条约 。后被革职 。
穆彰阿长期当国,专擅大权 。对上奉承迎合,固宠权位;对下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他利用各种考试机会,招收门生,拉帮结派,形成一个极大的政治势力集团 。《清史稿》记载他“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 。凡复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 。国史、玉牒、实录诸馆,皆为总裁 。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 。此人亦是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其优点与缺点、成绩与罪过、后人的褒贬臧否都很突出;但不管怎么说,他发现并向朝廷推举了汉家大才曾国藩,那还是大有功劳的 。
据史料记载,当初曾国藩在会试、殿试高中红榜以后,前往拜谒和感谢恩师、主考穆彰阿 。一番愉快的长谈之后,穆彰阿觉得他的原名“子城”有些小气,就说要给他改个名字 。曾国藩自然喜出望外,遂赶紧说:“请中堂大人赐与 。”穆彰阿注视曾国藩良久,郑重其事地说:“足下今为翰林,我朝宰辅之臣大半出于此地,足下切莫以一名士才子自限,而要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之材 。老夫想足下当改名为国藩,取做国家藩篱之意 。足下以为如何?”曾国藩连连点头、万分感谢,当即离开座位,在穆彰阿面前跪下,恭恭敬敬地磕了一个头 。
自此之后,曾国藩便正式以“国藩”(即国之藩篱、朝廷重臣)为名了 。而且因为巴结了穆彰阿这位皇帝面前的大红人、满族要员,于是顿时改变了命运,官运亨通、飞黄腾达起来 。曾国藩属于大器晚成,过去十来年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地方读书人,直到认识穆彰阿,在其推举之下,于短短十年里由从六品而迅速升为正二品(礼、兵、工、吏四部侍郎),为其后来的辉煌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可以说曾国藩一辈子有巨大成就,其恩师穆彰阿的奖掖、提携及给他的改名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