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辽代佛教兴盛:一些大寺院竟富可敌国

随着受汉族文化影响的日益加深 , 佛教信仰也开始在契丹贵族阶层中间流行 。辽廷已不再把佛教看作是汉人的事情 , 而是自觉地效法唐代帝王的奉佛故事 , 利用佛教为其政治服务 。这一点 , 在诸多规模宏大的辽代佛教建筑遗构中均有体现 , 我省的义县奉国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中原文化 , 越来越多地濡染着契丹人 。
辽代佛教逐步兴盛
奉国寺位于我省锦州市义县城内之东北隅 , 自山门以内 , 沿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有牌楼、无量殿、大雄殿等主要建筑 , 除辽代遗构大雄殿外 , 其余皆为清代重建 。奉国寺大雄殿曾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千年国宝、无尚国宝、罕有的宝物” , 虽后代多有修葺改建 , 但学界仍公认其大木结构乃为辽开泰九年(1020年)奉国寺初创之时的辽代原构 。
大雄殿殿身面阔九间 , 进深五间 , 单檐庑殿 , 斗拱比例雄大 , 屋檐高峻 , 气势非凡 。殿无论是规模与形制 , 抑或铺作以及用材等 , 均已达到现今所知古代遗构的最大极限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 中国文物研究所资深古建筑专家杜仙洲先生发表 《义县奉国寺大雄殿调查报告》称 , “奉国寺大雄殿木构建筑 , 千年仍平直挺健 , 是我国建筑史一项极为光辉的成就 。”
辽自圣宗朝以后 , 其佛教进入全盛期 , 史称圣宗对“道释二教 , 皆洞其旨 , 尤留心释典” 。而奉国寺大雄殿之始建年代恰在圣宗时期 , 其时佛教之盛 , 在诸多规模宏大的辽代佛教建筑遗构中均有所体现 , 义县奉国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魏道儒说 , 契丹人本没有佛教信仰 , 随着对外征服战争的扩大 , 契丹人接触到汉族和女真族的佛教 。为了使被掳掠的汉民能够在迁徙地稳定生活 , 契丹统治者开始容许佛教的存在和发展 。
阿保机即位的第三年夏天 , 诏命左仆射韩知古在龙化州大广寺建碑 , 以纪功德 。神册三年 , 又下诏建立佛寺 。
当“燕云十六州”这些佛教兴盛的地区被纳入辽的版图之后 , 又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辽代佛教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 , 佛教信仰开始渗透到契丹人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 , 与契丹人的原有宗教信仰相互融合 。
世宗、穆宗和景宗(947年—982年)这三朝 , 辽代佛教逐步发展起来 , 而圣宗、兴宗和道宗(982年—1101年)这三朝 , 则是辽代佛教的百年兴盛时期 。
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内梁坊上的彩绘飞天
“辽以释废”有何根据
魏道儒认为 , 就辽历代帝王对佛教的态度而言 , 基本上走了一条从信佛到佞佛的发展路线 。特别是道宗耶律洪基(1055年—1101年)对佛教的尊崇、沉醉和痴迷尤为突出 。根据《辽史·道宗本纪》中的资料 , 咸雍四年(1068年)二月 , 他颁行自己撰写的 《华严经赞》;咸雍八年(1072年)七月 , 颁行自己书写的华严五颂 。此外 , 他还著有《华严经随品赞》等 。太康元年 , 他命皇太子写佛书 。
辽代寺院大多有相当规模的地产 , 其主要来源是社会的捐献 , 特别是辽帝室、贵族的大量施舍 。例如 , 圣宗次女秦越长公主舍南京(今北京)私宅 , 建大昊天寺 , 同时施舍田地百顷 , 民户百家 , 其女懿德皇后又施舍钱13万贯 。兰陵郡夫人萧氏施中京(内蒙古大名城)静安寺土地3000顷 , 谷1万石 , 钱2000贯 , 民户50家 , 牛50头 , 马40匹 。还有些寺院 , 并没有直接获得朝廷或富豪的土地捐赐 , 而是通过社会捐献的钱财购买土地 , 置办庄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