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子扶苏自杀之谜:真的相信诏书赐死?

在正史记载,公子扶苏是李斯、赵高假借诏书赐死的 。然而扶苏为何自杀却有颇多疑点:

一、扶苏为何不听蒙恬劝谏,在不核实诏书真伪的情况下即自杀?
当使者携带李斯、赵高的假诏书抵达上郡时,蒙恬当即提出质疑:皇帝出巡在外,未立太子,而我领三十万大军在此戍边,公子作为监军,职责重大,怎么能仅凭一个使者和一封诏书即自杀?应该请命核实 。蒙恬的质疑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对诏书的突然性不理解 。三十万大军的统帅,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怎么会突然被问罪?二是对始皇杀扶苏的行为不理解 。扶苏不仅是始皇的长子,更是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继承人,始皇杀扶苏这么重大的决定怎么会如此突然和草率?蒙恬的分析合情合理,信陵君窃符救赵即是前车之鉴,但一向“信人而奋士”的扶苏却丝毫没有听进去 。这是疑点之一 。
网络配图
二、诏书列举的罪名极为牵强,扶苏为何不疑?
假诏书中给扶苏所列罪名是:戍边十余年,不能进而前,反而数次上书指责皇帝过失 。那么这两个罪名是否属实呢?第一条罪名显然很牵强 。蒙恬统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已是大功,又连接燕赵长城,戍边防御,辛苦异常,何来“不能进而前”之说?扶苏作为监军,职责是监督蒙恬,并没有统兵作战的任务,获此罪名自然莫名其妙 。那么第二条罪名是否会导致始皇动了杀扶苏的决心呢?显然也很牵强 。扶苏第一次劝谏始皇是在“坑儒”事件发生时,这次劝谏的结果是始皇让扶苏北上监军蒙恬 。扶苏在上郡监军十余载,虽数次上书始皇,也都没有招致更大的处罚 。何况蒙恬亲弟蒙毅,是始皇近臣,深得尊宠,如果始皇对扶苏的上书越来越不满甚至起了杀心,蒙氏兄弟和扶苏不可能一点没有察觉 。怎么会在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毫无征兆做出要扶苏自杀的决定?而面对这个近乎突然的决定,扶苏为何坦然接受?这是疑点二 。
三、李斯、赵高为什么确信一纸假诏书就能让扶苏自杀?


李斯、赵高矫诏的同时,秘不发丧,出巡队伍从沙丘出发,由太原入上郡,再沿直道南下咸阳 。上郡正是扶苏和蒙恬大军驻地,如果李斯、赵高载着始皇尸体进入上郡是为了掩人耳目,制造始皇尚在的假象以配合此次政变的话,那他们难道不担心扶苏怀疑诏书真伪亲自前来核实吗?即使扶苏相信诏书为真,对人子而言,面对近在咫尺的父亲,亲自前来请罪再自尽不也合乎情理吗?而一旦发现有诈,上郡的蒙恬大军不日便可包围出巡队伍 。李斯、赵高为什么确信这封假诏书能让扶苏完全相信 。这是疑点三 。
网络配图
四、陈胜吴广起义为何“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时,所打旗号为“扶苏、项燕” 。项燕是楚国抵抗秦军的大将,作为楚人的陈胜,打项燕旗号尚可理解,但扶苏是始皇长公子,潜在的继承人,反秦的陈胜打出秦公子扶苏的旗号,似乎不合情理 。这是疑点四 。
那么,扶苏自杀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哪些真相呢?
扶苏数次上谏,是两种治国理念的直接碰撞 。始皇尊崇法家治国理念,信奉“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 。而扶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坚持废重法而与民休息 。如在对“坑儒”这件事上,扶苏的态度是“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扶苏的这种治国理念,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时社会急需休养生息的现实,这也为扶苏赢得了贤名 。扶苏的这种理念甚至连当时的普通黔首陈胜都知晓并深切认同,陈胜起义的直接原因就是延误了徭役期限,按秦律当处死 。左右都是死,不如造反 。如果是扶苏继位,对现行法度做出修正,陈胜也就不会铤而走险揭竿而起了 。所以,陈胜同时打出扶苏、项燕旗号,显然可以最大限度的赢得更多的支持者 。虽然扶苏在民间颇具贤名,但这种与秦王朝现行的治国理念背道而驰的思想,必然导致始皇对继承人的选择上出现摇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