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妇女好面妆 , 奇特华贵 , 变幻无穷 , 唐代前后都未出现过如此盛况 。
唐代妇女的化妆顺序大致如次: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妆容解析】花钿
花钿是唐代面部装饰的一大特点 。这种在脸部额间贴上花钿进行装饰和点缀的方法,在唐时十分盛行,尤其是唐的后期更为时尚,并且有多种效果,这在王建的诗中记得十分详细:“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 。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 。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 。沉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 。”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到当时花钿视觉效果如何,从而知道花钿的质地是薄而轻的,色是腻而艳的,样式有鸟、虫、花叶等 。这在当时的壁画、绢画上都有反映 。
靥钿又称“贴花子” 。靥钿是在脸颊上点画出如星如月的形状,然后用胭脂、丹青涂抹上去 。从新疆吐峪沟出土的绘画残片上,发现妇女面部有红花子的装饰痕迹,又从《捣练图》中看到妇女额头上有红瓣花片的装饰,《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花黄”即指将金箔剪刻出花形,装饰在面部贴在额头上的叫花钿,贴在两颊的是靥钿 。
眉饰
唐女画眉千奇百态 。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 。“黛眉”是汉代以“黛”画眉风气的延续 。《太平御览》中记载 :“染青石谓之点黛 。”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钓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十分明确地记述了“黛石”的质地、颜色和功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当时妇女修眉,除剃掉原来的淡眉外,还要刮净额毛,用“黛”画出各种眉毛式样 。唐玄宗曾命令画工设计数十种眉形,以示提倡 。如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函烟眉、拂云眉、倒晕眉、挂叶眉、黑烟眉、半额眉等 。最常见的是蝴蝶眉 。张籍《倡女词》中记“轻鬓丛梳阔扫眉” 。白居易的《上阳发白人歌》中描述“青黛点眉眉细长”以及“莫画长眉画短眉”等都是记载了画眉的长、短、宽、窄和浓淡 。李商隐诗“八岁偷照镜,长眉以能画” 。这说明唐女画眉之风已及未成年的女孩,可见流行之盛 。
隋唐时画眉,各个时期有变化 。隋炀帝的殿脚女吴绛仙就是善于画长眉,而且用青黛画眉,唐初尚宽与浓,至开元、天宝年间,则尚细淡的画法,又尚细细八字式低颦 。后又时尚过蝴蝶眉、八字眉等 。到晚唐时化妆趋于怪诞,一时有以悲以怪为美,以病态为美之风尚,八字眉、画黑唇、臃肿发式的悲啼妆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例子 。总之,唐初、中期的发式与化妆多趋于多样、自然、健康活泼,而晚期则有变态、压抑、愁闷、病态的倾向 。
斜红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 。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 。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
据张沁《妆楼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 。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四周有以水晶制成的屏风 。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 。其他宫女有见于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叫“晓霞妆” 。时间一长便演成一种妆式——斜红 。
面靥
除斜红之外,唐代还流行一种面部妆饰叫“面靥” 。“面靥”与“斜红”不同,它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 。更古老的名称叫“的” 。刘熙《释名·释首饰》中“以丹注面曰‘的’”,即指此 。根据传说,妇女在脸上注“的”,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 。当一位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难以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表意 。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
- 隋唐五代服饰:隋唐时期鞋履样式
- 隋唐五代服饰:隋唐时期圆领袍衫
-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发型
- 隋唐五代服饰:唐代女子头饰
- 隋唐五代服饰:隋唐五代服饰之特点
- 隋唐统治者的惊人联系:李渊和杨广是至亲表兄弟
- 乌孜别克族服饰乌孜别克族男女服饰简介
- 乌孜别克族服饰乌孜别克族服饰什么样
- 乌孜别克族服饰乌孜别克族男子服饰啥样
- 隋唐五代服饰:隋唐时期的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