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手下三大督抚各个厉害,为什么会输给大老粗李卫?

在雍正最信任器重的封疆大吏中,有三个人最为显眼,他们分别是刑部尚书、直隶总督、太子少傅李卫,云贵总督(乾隆朝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太子太傅)鄂尔泰,兵部尚书衔河南山东总督兼北河总督(不是河北总督,清朝没有河北省,河北归直隶)、太子太保田文镜 。仅仅从加官称号上来看,似乎李卫最小,因为少傅比太傅和太保要低半格: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 。但是身为三公之一的田文镜和鄂尔泰都曾经智斗李卫,但是却毫无例外地输了,而且输得都挺惨,富贵一生生荣死哀的,也就是李卫这个江湖习气深重的封疆大吏了 。
【雍正手下三大督抚各个厉害,为什么会输给大老粗李卫?】关于雍正如何器重李卫,李卫是不是叫花子出身,本文都不讨论,咱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只有一个:同样是花钱买来的官,田文镜跟李卫斗智为啥输了?田文镜输了情有可原,可以系红带子的西林觉罗鄂尔泰(清太宗皇太极规定觉罗皆束红带),二十岁就高中举人,怎么也斗不过李卫,还差点搭上亲弟弟的性命?其实这答案很简单:鄂尔泰和田文镜都输给了大老粗李卫,是因为李卫没参加过科举考试不等于没有文化,大老粗其实就是忽悠人的假面具,李卫那种带江湖气的精明,可以完虐鄂尔泰和田文镜 。
在《清史稿》里,鄂尔泰家族和张廷玉家族合为一传,李卫、田文镜、宪德、诺岷、陈时夏、王士俊合为一传,那是因为鄂尔泰后来受到了亲满排汉的败家子乾隆的赏识,提拔鄂尔泰来制衡张廷玉,搞笑的是被制衡的张廷玉字衡臣,衡臣被平衡,心中苦闷可想而知 。
鄂尔泰因为身世显贵再加上学问很好,是一直不把李卫这个捐班出身的“大老粗”放在眼里的 。按照古代规矩,花钱买来的官叫“捐班出身”,通过正规考试取得举人进士身份后当官的,叫“科班出身” 。只是后来科班捐班也分不清了,因为很多官员可以一边当官一边花钱买一个“科班出身”,拿着朝廷俸禄去读书,而且这样买来的科班身份,是被官方认可的 。大家不要误会,我说是前清 。
鄂尔泰的科班身份不是买来的,因为即使是在清朝,买来的官也是被人瞧不起的,不像有的朝代,不花钱就当不了官——最富裕的朝代好像是宋朝,买个保正花的钱,在清朝能买个知府道台 。
闲话少叙,还是来说鄂尔泰和田文镜跟李卫是如何智斗又是怎么惨败的 。话说雍正五年,李卫刚当上江浙总督兼管巡抚事,就迎来了钦差大臣、云贵总督、加兵部尚书衔督查三省事的鄂尔泰,鄂尔泰“路过”江南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查账 。其实直到雍正驾崩,各省积欠的亏空也没有完全清理完毕,李卫手下的道台知府知县们也不是完全干净 。李卫本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原则,只要不犯大错还能干活,李卫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前任留下的亏空,哪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填补上的?康熙当了都是年皇帝养了一大群蛀虫,雍正才掌权四五年,凡事不能太着急 。
但是李卫可以不着急,雍正却不能不着急:打仗、赈灾、养廉,处处花钱,而康熙留下来的国库,老鼠进去也得哭着跑出来 。于是雍正派出钦差到各省去查账,连亲信督抚李卫也在审查行列之内 。明知道鄂尔泰来者不善,李卫却一点也不着急,反而积极配合调查,为鄂尔泰“分忧”:把治下府县一分为二,两个人分头行动“彻查”,结果查出来的都是廉政典型,一个亏空的都没有,鄂尔泰灰溜溜地打道回府了 。至于李卫用什么办法掩盖了亏空,读者诸君心知肚明,这是官场常规伎俩,鄂尔泰心里明知道李卫捣鬼,但却有苦说不出 。江浙官员和百姓却对李卫感恩戴德:“上督责各直省清釐仓库亏空、钱粮逋欠,卫召属吏喻意,簿书、期会、吏事皆中程,民间亦无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