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制衡:曹操成为坏典型是国情和历史的必然

许多人认为,曹操是遭误解、被歪曲的历史人物 。对这种看法,我实在难以认同 。在我看来,曹操被变成坏蛋,是国情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
之所以会有这两种必然,原因当然出在曹操本人身上 。具体地说,出在曹操其人如下四个特点上:
其一是,出身不正 。纵观历史我们知道,帝王宝座并非某一户人家祖传的家私,是可以抢来抢去的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国演义》里的英雄们喜欢说的一句话,“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都是这个意思 。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另一种理论说,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天子的 。做天子也要根正苗红,即需要具备如下两个条件之一:要么他的祖上做过天子,要么他不是正常的人类,而是怪胎孕育——神龙之类仙界动物再世 。三国争霸,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人物是曹操和刘备 。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符合祖上做过帝王这一条件;而曹操,祖上不但没有做过帝王,反而是来历有些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把曹操的祖先追溯到汉初名相曹参那里,但是,曹操的父亲曹嵩却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虽然官至太尉,但身世并不清楚,“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吴人所著《曹瞒传》称曹嵩是夏侯氏之子) 。这几乎等于说,曹操的父亲是个私生子 。私生子的儿子,竟然生前被封为魏王,死后被尊为皇帝,这是所有正人君子都不能答应的事情 。显然,曹操吃亏就吃在为人老实上 。假如他也跟刘邦似的,组织一个造神班子,事前事后,大造舆论,广泛宣传,把自己说成是天帝之子什么蛇转世而来的,是真命天子 。那么,可以肯定,日后“拥刘反曹”的队伍就不会那么强大,“窃贼”的指控也难以成立 。曹操犯傻,只知道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去笼络文人士子 。这些人多是自由主义分子和无神论者,对他的帝业(我认为曹操生前并无登基的野心)不但没有帮助,简直是大大的妨碍 。
其二是,喜欢实干 。通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史书中有名的宰相大多是和稀泥、谈理论的高手,不大可能是棱角分明、干实事的人 。曹操正好违反了这条规则,一入官场,便总想着要做点事情 。例如,早在担任济南相期间,就曾大刀阔斧地整顿官吏队伍,杜绝贪污腐败现象 。史书上赞扬他的政绩,说是“郡界肃然” 。实际上,不难想象,一定是得罪了许多权势人物 。后来被提拔为东郡太守、拜议郎,曹操不是拒绝,便是经常不去上班乃至干脆辞职回家,都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如果要想干点事情,肯定会给家人招致祸害 。后来做了大将军、宰相,曹操做事仍然是雷厉风行的做派 。有如陈寿在其本传后的评论所说的,“……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不用说,这样做派,是会得罪很多人、树敌千千万的——这些人都可能成为他坏名声的制造者和宣传员 。
其三是,口没遮拦 。以儒家学说为治国理论的中国,崇尚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温柔敦厚,是中庸谦和 。所谓的礼仪,就是克制自己,宁可说假话扮假笑,也要让别人感到舒服,开心 。曹操说话,完全不讲温柔敦厚、中庸谦和这一套,什么事都直言不讳,完全不考虑他人听着是否舒服 。最厉害的话,大约是《述志令》中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以及大言不惭地把自己比作古代圣人周公 。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误杀故友吕伯奢的家人后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三国志》中记载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一般人的理解,是不符合曹操说这句话时的本意的 。另外,曹操在遗嘱里除了交代军国大事之外,还说到对妻妾妓女的生活安排以及自己衣物、香料的分割这些琐碎事情,史称“分香卖履”,也是跟封建时代的礼仪传统相抵牾的 。曹操的实话实说,即使在今天,听起来也是非常刺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