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你能分得清楚吗

在影视剧中,在平时的对话中,在小说中……我们经常看到、听到宰相、丞相等等的称呼 。但有一点,很多朋友并不清楚 。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此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区别呢?
宰相:
《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 。”《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义就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需要注意的是“通称”,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 。宰相是通称,更是一种制度 。
随着时代的变迁,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断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据记载,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相的名称正式出现 。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等等 。
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 。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
汉朝仿秦制,丞相为正职,御史大夫为副职 。汉成帝时,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于是立三公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 。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 。东汉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改大司马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地位最高 。汉献帝时,复丞相,由曹操担任 。
晋朝建立省事,尚书省、门下省都是晋朝建立的,执行多相制,重要事务由三司八座、门下三省共议,宰相不再局限在三公,三省长官开始具有宰相地位,与三公都被称为公辅大位、宰辅 。
南北朝时,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 。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
唐朝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是宰相 。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 。唐高宗后,尚书仆射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 。武则天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成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你能分得清楚吗】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 。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 。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 。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 。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为参知政事 。
辽朝设立北南两个官制 。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 。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历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为正式官名) 。南面:多仿唐制,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地位与北院面一样,但无实权 。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皆是宰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