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取代东汉王朝前的舆论欺骗( 三 )


曹丕在集团内部又拿出不肯做皇帝的C角面貌 , 这同之前的态度似乎矛盾了!不 , 不过省略了“你们将我的这个态度要公开告诉国人”而已 。在他们内部 , 和平夺权是既定方针 , 没有必要加以掩饰 。掩盖目的而以矫情示人者 , 是给成员的宣传大纲 。
汉献帝的第二道诏书颁布下来 , 讲述了禅让的三条理由:一、帝王不一姓 , 这是自古以来所崇尚的 , 应该换代就换代 , 历史的选择不是永远的选择;二、东汉王朝的气数已经尽了 , 这在很久以前已表现出来;三、魏武王曹操誉满华夏 , 今魏王曹丕大功大德四方交赞 , 人神响应 , 天命已经在你身上 。在引用了历史上几次禅让的美谈之后 , 还效法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的故事 , 将自己两个女儿送给曹丕做嫔妃 。并让人送去皇帝玉玺 , 以示禅让的决心 。其实 , 只有局内人知道 , 诏书是大臣们拟定强逼献帝盖印的 , 玉玺是曹丕派人强行索取的结果 。
这期间有一个小插曲 , 当曹丕派人索取皇帝玉玺时 , 遭到嫡亲姐姐(或妹妹)、汉献帝贵人曹节的公开对抗 , 盛怒中的她坚决不给 。三番五次之后 , 曹节知道不给不行了 , 遂将玉玺摔了出来 , 并破口骂道:“苍天不会保佑你!”由此可见逼宫之激烈程度 , 可见禅让的“主动者”献帝的被迫和无奈 。
第二道诏书一出 , 辛毗等再一次劝进 , 并将群臣议定的受禅仪式作了汇报 。曹丕第五次表示:“我实在不敢当皇帝 , (将来)怎么对外面交待?怎么处事呢!”(原文为:“吾殊不敢当之 , 外亦何豫事也!”)卫臻等人说:“这是大势所趋 , 天人都感到欢欣鼓舞 。我们已问过许芝 , 他说本月十七日午时一过 , 就是受禅的最好时辰 。”曹丕说:“应该把玉玺还回去 , 并以我的名义写一份奏章表示谦让 , 古代许由等九人都有高节尚义、轻富贱贵的行迹 , 他们因此而名垂千古 。将我退还玉玺的事件宣示于天下 , 使妇孺皆知 。”在曹丕“谦让美德”宣示于世人的同时 , 辅国将军刘若等一百二十人又反复劝进 , 侍中刘等争相附议 , 曹丕在虚与委蛇后摊出了底牌:“泰伯(即太伯 , 周王朝时吴国的始祖)曾三次谦让(之后再当吴王) , 这时 , 别人不仅没有了话说 , 反而交口称赞 , 孔子叹为道德的最高境界 。我应该做个怎样的人?”
为了沽名钓誉欺骗舆论 , 曹丕使出以退为进的绝招 , 上表要辞去丞相职务 , 远离京师退守藩国 。请注意 , 丞相职务可以辞去 , 却没有交出兵权的意思 , 对权臣来说 , 军队是他的灵通宝玉 , 灵通宝玉岂能交出!
汉献帝“禅让”的第三道诏书颁发下来 , 桓阶等请求曹丕选择吉日接受禅命 。曹丕不慌不忙地说道:“等再次辞让而不被采纳时再说 , 何必性急成这样?”(原文为:“冀三让 , 而不见听 , 何汲汲于斯乎?”)一切尽在安排之中 , 有愿意做恶人的部属凶巴巴逼宫 , 曹丕何必着急呢!不如将戏再演下去 , 好戏不妨加演一场 , 以便取得更高的票房收入 。在部属的紧逼之下 , 第四道“禅让”诏书又颁发下来 , 闹剧似乎该收场了 。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等最高级别的下属知道该是登场的时候了 , 于是率九卿出来劝进 , 不意曹丕节外生枝的又辞让了 。古人都是三让三辞 , 曹丕大度地追加了一次 。一直等到第五道“禅让”的诏书颁布后 , 曹丕知道 , 再推辞就成了画蛇添足 , 这才答应接受“禅让” , 一场难得一见的好戏终于收场(以上均见《三国志·文帝纪》注释《汉纪》及《献帝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