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与王羲之的书法一样出色有什么异同?( 二 )


(二)以侧取势与直落直起
侧为钟(繇)王(羲之)不二之法,争议也最大 。从书学上看,其意有二:一是指行笔,主要用于纵向的笔划上 。逆势行笔,笔锋稍偏于左上,但作用点仍近于画心,其目的使锋芒打开,表现出某种俯仰的姿势,如《丧乱帖》中“痛”字的纵撇;二是指起笔与收笔 。为了达到承上启后及变化的目的,凌空取势,从不同的侧面下笔或收笔或出锋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起笔或收笔,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圆,有八个面和360度的变化 。这样,就能使任何一笔的起笔与收笔,在节奏上和角度上均能产生无穷尽的变化,达到因势生势、因势立形之目的 。在气的贯穿中,给人以流动感与韵律感的暗示性 。古人云:“侧取其媚”,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在这方面,羲之确实是个圣手,不管是《孔侍中帖》、《丧乱帖》,还是《淳化阁帖》第八卷中诸帖,几乎很难找到相类似的或平行的点画 。最出名的便是《兰亭序》中的二十几个不同的“之”的写法,变化并非是至难之事,难在得自然之真趣 。羲之以其老庄的气质与悟性,达到了无可非议的境界 。他的美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天然的 。
颜真卿的天才,不仅仅在于强调变化二字,能否表现出一种厚重感、存在感与体积感的暗示性,才是其最深刻的内涵 。能达到这一点,即便是豪华落尽,亦是一种风流 。为此,他最终扬弃了羲之以来的秀媚,选择了更为原始的东西——一个印迹、一条屋漏痕、一种古老深厚的刻石所留在心目中的那种自然、朴实、具有体积感与存在感暗示性的东西,并以务实的本性,回归了古朴淳厚的天然 。从笔触上讲,运用直起直落,按如打桩,提如拔钉,既增强了笔触的力度,干净利落,大气浑成;又打破了藏锋与露锋的界线,凌空而落,锋芒自然藏于画心 。虽不能达妍美之趣,却大大增强了笔触的气度与厚度,是一种力与质的存在 。在意趣上与金文十分相近,这也是颜真卿的天才之处 。在妍美与变化上,羲之可谓尽善尽美 。步人后尘,毕竟难成大道,加上鲁公儒家的务实本性,从而使他的楷、行散发出从未有过的古拙朴茂的真趣,亦是其心灵的写照 。
(三)一拓直下与屋漏痕
一拓直下,王羲之行笔的一大特点,即起笔调峰下按后,由慢到快地向一端劲健地行笔,意如滑梯,利用冲力和摩擦力,达到力透纸被的目的,尤其在纵向笔画中,更为明显/这种行笔的最大好处,容易使点画挺健秀丽,尤其对写较小的字或是用较硬的笔来讲,效果甚佳 。从羲之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大都是布局较小的简札之类,采用这种形式,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合适的 。其中表现较为典型的,如《丧乱帖》、《何如·奉橘贴》、《二谢帖》等 。颜真卿则采用与羲之甚为不同的方式,自名为“屋漏痕”,就像房内浸水,一缕水在墙上由上而下地淌下 。虽运动状是直的,但水痕因墙面上的凹凸与阻力的不同,速度和形态均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甚似一缕藤丝,以柔见劲 。行笔时,笔毫微微振动,亦入射行,腹部上每一鳞片都会在行走时微微起伏,作用于地面 。这一方面也许同颜真卿早期贫困、下雨时屋内景厂浸水有关;另一方面由于他喜作大字有关 。当笔较小,按得又重,笔毫容易散败,如稍加提按振动,易使笔毫齐顺复原 。这种方法,在金文和汉隶中是常见的,在楷、行中,鲁公为最典型,如传他的《蔡明远贴》,这对以后羊毫笔的普及使用,开辟了一条最为广阔的天地 。
(四)内密外疏与内疏外密
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逸少(羲之)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 。譬如楚音习夏,不能无楚 。”将钟繇古拙平扁的书势,走向“势巧形密”、“意疏字缓” 。是羲之楷法的特点 。即一方面收紧字内中宫,将作为主笔的撇、捺、横、竖向四周放射性地伸开,峻拔一角;另一方面,笔画变细,使技法和笔意更加精美秀丽,所谓“古肥今瘦”、“古质而今研” 。如羲之临钟繇的《墓田丙舍帖》,体势风流,不乏古意,然已是羲之自家本色,这只需同钟繇的《宣示表》作一比较更可得知 。在行书方面,羲之同样采用这一形式,并完全遵循着楷书的原意,几乎不带任何隶书的遗意,从而使这两种书体达到了纯而又纯、尽善尽美的程度,继古开今 。颜真卿早年的楷书,如《多宝塔》和后人以为临羲之的擘窠大书《东方朔画像赞》,基本上与羲之一脉相承 。到了六十岁前后,因出于实用传播的目的,按石之大小,来了个擘窠大书 。这样势必使字撑足方格,中宫书开,行列之间的空间自然变得紧密 。楷书中,所得内疏外密法由此而生 。这种书势,恰好同篆书、金文构成了共通性;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向四周膨胀的暗示性 。同时,他又将这种书势再度融入行草书中,从而形成了与羲之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米芾称他的行草“有篆籀气”,道出了颜行书最显著的特点,如他的《送纸帖》 。此后的书家几乎都离不开这两大书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