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遗址考古发掘:4000年前先民建房充满智慧



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家河文化时期,气候比现在更为温暖湿润,雨水更多,洪涝灾害频繁 。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当时人们是如何选择居住地、建造房屋的呢?“唐林遗址的发掘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今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王良智告诉采访人员说 。
今年4月至8月底,考古专家对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的唐林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发现了房屋建筑基址2处 。通过对建筑基址的分析,考古工作者依稀看到了4000年前先民建房的经过 。
唐林遗址地处洞庭湖西岸,海拔28米 。据当地百姓介绍,遗址所在地原为一处岗地,高出现在地表约5米,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开展农场建设时才被推平 。“由此可见,先民们首先选择了本地地势较高岗地作为居住地,房屋基址建于遗址东北部,属遗址中地势最高的位置 。”王良智说 。
建造房屋之前,要先整平地表,堆筑房基 。王良智介绍,在建筑基址的黄色细砂土中,发现了较多的灰色砂质粘土,包含着红烧土块、红陶碎片,土质紧密,这样修建的地基坚固结实 。
“房基建好后可能还举行了祭祀活动,祈求神明或祖先保佑他们建造的房屋经久耐用 。”王良智说,用红烧土块祭祀在长江中游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常见,很可能和祈求建筑坚固长久的祭祀行为有关 。
地基建好之后,再在其上修建房屋 。可惜房基顶部破坏严重,仅残留少量柱洞,已不能完整复原当时的房屋建筑形式 。
王良智说,这种建筑形式充分显示了先民的智慧,在与恶劣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先民们不断积累经验,发挥聪明才智,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遗迹 。
【唐林遗址考古发掘:4000年前先民建房充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