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45岁程序员求职难,程序员不就是吃的青春饭吗?

没忍住,那就聊一聊这话题吧 。
聊两点看法吧 。
看很多人都在举例子,比如:
C 语言之父,33 岁开始着手 C 语言整体架构开发;
之父,在 36 岁开始着手创建语言,在他 50 岁时候,加入 ,用为开发了浏览器;
Java 之父在他 40 岁时候创建了 Java 语言 。
为什么国外的程序员大神都是在 30 多岁以后创造了伟大的技术呢?为什么他们年龄这么大了,还能保持创造力呢?
国内为什么不行?
两点原因 。
1、从创新力的角度,我们国内的程序员都是疲于奔命的开发软件,而不是将创造力用在创新上 。换句话讲创新一般会发生在闲暇时间,也就是如果大多数程序员有了洞穴空间(空闲时间),程序员以后足够的下班和生活时间,那么作为对技术热爱的程序员来讲,他们可以将这些业余时间用在研究技术上,用在技术创新上,如果有足够的业余或者空闲时间,创造力就会得到保持以及更好的发挥 。
相关研究表明:要想获得真正的认知,要想能够拥有创新能力,就需要找到一种屏蔽现象和噪音的独立空间,否则,不然的话,你就会被各种各样的噪音所绑架和裹挟,被混淆视听,最后,整个思维都会处于一种混沌或者说是 “熵增” 的状态 。混沌的状态是无法让你独立思考的,没有思考,谈何创新和认知呢?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屏蔽噪音和过度互联的信息,给自己提供认知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能通过对世界进行垂直纵深式的思考,发现具有统计性的规律、方法、原则、算法 —— 这个空间就是 “洞穴空间” 。
我们国内的公司和职场环境不具备,大多数程序员都疲于奔命的陷在了业务代码当中,在 996 和熬夜加班当中慢慢磨去、甚至丧失了创新力,当然了,过度的加班,也让大家失去了心气,更失去了热情和体力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程序员就是机械的码农,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
2、从商业产品的角度来看,其实,我们国内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都还是以产品为驱动,而不是技术驱动的公司 。
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做的产品涉及领域之多,非常夸张,你看腾讯和阿里之间的业务竞争和交叉,类似相同的有多少?国内互联网大厂都是基于产品驱动的,什么火,什么是趋势,就赶紧投入资本就开发这个产品,然后相互的竞争、进行资本大战 。
很少有公司,除了华为之外,会沉下心来去研究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 。
国内互联网大厂说到底,目前具有的优势,并不是技术优势,而是规模优势 。怎么讲呢?就像是腾讯、阿里、美团这类大厂吧,他们把用户体量做到几个亿,这就是规模优势,因为我有这么多用户,我才不怕竞争,而不是我们有技术才不怕竞争的 。别人不容易进入到它们的领域并不是技术多厉害,而是我用规模去碾压你 。
所以,国内互联网大厂的竞争更多是网络规模效应的竞争,业务规模的竞争,这种竞争的背后就需要把员工当奴隶用,尽可能的去压榨员工,提升效率,才有可能在市场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
如果你有核心技术,你跟别人竞争无需拼体力啊,核心技术领先于别人的话,一般人是很难超越的 。尤其是对于基础技术的研究以及有专利的保护,这种强壁垒,一般很难被超越 。
规模效应、业务趋同的话,那有什么壁垒?不就是挖掘人力效率,将人当骡子和马用吗?在效率竞争当中去做大市场,这就陷入了内卷了 。这就回到第一点上了,这就会导致员工没有洞穴空间,去研究和创新了 。
所以,结合这两点,大家就发现了中年危机,求职难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互联网大厂和市场竞争还是处于效率竞争当中,而不是技术竞争当中 。效率竞争的背后不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吗?不就是把智力劳动做成了体力劳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