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的特意安排:吕布拜董卓为干爹

议温明董卓斥丁原 馈金珠李儒说吕布》,出自《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清初 。中坐者为董卓,左坐者为丁原,后立者为吕布,正是吕布“三姓家奴”的写照 。不过,他这个骂名,纯粹是小说家言 。
【罗贯中的特意安排:吕布拜董卓为干爹】吕布被骂作“三姓家奴”,他的干爹之一是董卓 。其实这有点冤枉他了,因为吕布始终是吕布,并没有改叫“董布” 。其实,同代人中,刘备有养子,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是宦官的养子 。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董卓与吕布的义父子关系,和曹、刘两家很不同——这背后,也有历史中的大事件 。


■吕布拜董卓为义父,更像是“结拜”
《三国演义》里,吕布有丁原、董卓两个义父,再加上亲爹,被张飞骂作是“三姓家奴” 。可是翻开《三国志》,并没有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记载,可知这件事完全是小说家言 。认董卓倒是有一点根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说,董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 。正史记载董、吕二人的“父子”关系,只此一句,远没有演义里那么明确 。
《三国志》里还记载了一些养父子关系,如刘备的养子刘封,他本来姓寇,刘备过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三国志》)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东汉宦官曹腾的养子 。汉顺帝四年曾颁布诏书,“听中官得以养子袭爵” 。宦官收养儿子,政策上是允许的 。
但刘备与刘封、曹腾与曹嵩的养父子关系,与董卓、吕布之间的义父子关系相比,总让人觉得不是一个概念 。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传宗继祀为目的,刘备收刘封是因为无子,认刘封是为了继嗣 。曹嵩认了曹腾为养父,以后还能袭爵 。这种养子除了不是亲生的,一切权利义务与亲生的无异 。而董卓与吕布的义父子关系更类似于结拜,所以吕布拜义父,连姓都不用改 。这种“结拜型”的义父子关系在三国时期几乎是孤例 。


■“义父子”现象与“胡人”有关
从南北朝时期起,义父子现象开始出现 。如北魏时,“隐士赵逸来至京师,汝南王拜为义父 。(《洛阳伽蓝记》)”北齐时的权臣和士开,“富商大贾朝夕填门,朝士不知廉耻者多相附会,甚者为其假子(《北齐书》)” 。到了隋唐以后,可以看到大量“义父子”现象 。如安禄山先是被幽州节度张守硅“养为子”,后来还申请成为杨贵妃的养儿 。安禄山自己也热衷于收养义子,曾经“养同罗及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余人为假子(《安禄山事迹》)”,蔚为壮观 。唐末五代,认“义父子”现象更是极为盛行,当时军阀无不收养义子 。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假子义儿很多,甚至建立起了“义儿军” 。欧阳修在写《新五代史》时还专门立了《义儿传》 。
从以上事例我们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义父子”现象的出现与发展莫不与北方少数民族(时称“胡人”)有关 。从史料看,早期建立义父子关系的双方或一方必为“胡人” 。这一点不难理解,汉人从先秦起就重视宗法制度,“父父、子子”关系极为严明 。而北方胡人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阶段,“父亲”的地位不算太高 。史载安禄山认杨贵妃为母,每次觐见先拜杨贵妃后拜唐玄宗,唐玄宗怪而问之,安禄山回答:“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 。”(《新唐书》)既然父亲不重要,因此给别人当干儿子也就不会当回事了 。再加上时处乱世,爹(儿子)多力量大,所以魏晋南北朝、唐末五代时期,我们才看到了大量胡人认义父子的现象 。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看《三国志》里记载的董卓与吕布“誓为父子”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三国志?;董卓传》说:“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 。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 。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 。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董卓虽是汉人,但是与羌胡关系密切,他的手下多为西凉羌胡之兵,因此董卓是深受羌胡之风影响的 。当时有人甚至直接骂他是“羌胡之种,毒害天下(《后汉书》)” 。再说吕布,他是“五原郡九原人也(《三国志》)”,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包头,也是胡汉杂处之地 。董卓、吕布长期受北方少数民族风气习染,因此二人按照胡人风俗“誓为父子”,就毫不奇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