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顺应历史,背明降清,并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开清重臣 。明朝的遗老遗少却恨之入骨,制造种种流言蜚语,谩骂攻击洪承畴 。特别是辛亥革命时期,出于反清的政治需要,大造舆论,大骂明末清初降清的汉官是“民族败类”、“大节有亏”、“叛徒”、“汉奸” 。洪承畴更是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 。清末民族,谩骂丑化洪承畴的小说、戏剧、说唱,诸如《庄妃劝降》、《董小婉》、《素月孤舟》、《洪母骂畴》、《承畯贬兄》、《六离门》等,纷纷出笼,在社会上尤其是闽南地区造成极其不良影响 。舞台艺术最容易感染人,久而久之,则成为“民间传说” 。笔者曾看到“惠安高甲剧团”《素月孤舟》的一个“脚本”,编导在简短的“前言”中,曾这样写道:“根据民间传说,加以塑造,搬上舞台……”(这个剧本现存泉州市戏曲研究社) 。这种“根据民间传说,加以塑造”的所谓“历史”,是真是伪?可靠程度到底有几分?可是不懂历史的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却信以为真,流毒深远 。所以说民间传说不能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 。
下面拟就上述几个“历史故事”进行辩析:
l、“庄妃劝降”,讲的是洪承畴兵败被俘时,庄妃劝降,因受女色所迷,而屈膝降清的故事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洪承畴是个饱受儒学薰陶的大学士,知识渊博,“礼仪廉耻”无所不精,绝不可能在兵败被俘,生命垂危之际,心生邪念,被一个中年妇女所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 。(2)洪承畴官位显赫,在当时的社会,三妻四妾也不为过,何愁没有美女作伴 。但他只有一妻一妾,发妻李氏又是长期留在英都老家待侯母亲(顺治六年才进京团聚) 。只有偏室刘氏在所 。洪承畴不是好色之徒,绝不可能在生命垂危之时为女色所动而变节 。(3)庄妃是皇太极的爱妾,皇权至高无尚,皇太极绝不可能也不允许庄妃用美色去色引洪承畴 。庄妃劝降实属“子虚乌有”之事 。
2、“洪母骂畴”是《广阳杂记》作者为贬斥洪承畴而杜撰出来的,目的在于借洪母之口,漫骂洪承畴是个“不忠不义不孝”之人,甚至用“你可以变节降清,我也可以改嫁”的措词,斥责洪承畴 。舞台上的洪母竟然穿起嫁衣,坐上花轿,鼓乐喧天要改嫁,伤风败俗 。这个问题可以用史实来说明:“顺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承畴胞弟承峻偕其子士铭以及老家人陈应安,自泉赴江宁报父丧(洪父于顺治三年九月在家病逝)承畴即派差官唐士杰福建(南安)接母 。洪母于同年四月起程,七月初抵江宁 。顺治五年四月承畴携母及胞弟,儿子等人,一道回京 。洪妻李氏及儿媳林氏于顺治六年四月离家,五月到达杭州,而后转水路进京 。”上述资料说明承畴母子相见,既不在老家,也不在京城,而是在江宁 。洪母若对承畴降清不满,肯定不会随差官到江宁,更不愿进京 。这个道理即使是三岁孩童也会理解 。
3、“承畯贬兄”,传说是承畴胞弟承畯对他降清不满,兄弟吵闹反目,承畴欲杀之,承畯逃回老家,承畴率众追杀,至泉州西隅莲心庵,看到承畯写的一块“大无良心”的木牌,受到良心责备,才返回京城 。据传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悬挂的“大乘莲心”这块牌匾就是当年洪承畯写的 。这个问题,道理同样很简单,洪承畯如对其兄降清存心不满,就不会到江宁报父丧,更不会随承畴进京 。另一方面承畴和承畯是亲兄弟,并非仇人,承畴绝不可能从京城直追到泉州,即使是仇人,也不必他亲自出马 。再者开元寺大雄宝殿悬挂的“大乘莲心”这块匾,众眼昭昭,怎样看都无法看出是“大无良心” 。骗小孩,骗不了成年人,更骗不过书法家 。其目的就是要借洪承畯之手打洪承畴的嘴巴 。真是黔驴之技,拙劣至极 。
- 武则天和佛教关系:武则天如何利用佛教登上皇位
- 唐朝唯一未被盗的陵墓是如何逃过三次大劫难的
- 慈禧如何推知官员忠心:靠过寿礼品贵贱划分
- 汉高祖刘邦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神坛的?
- 微信口令红包如何发发送微信口令红包方法【详细步骤】
- 科龙空调如何清洗科龙空调室外机清洁清洗步骤【详解】
- 牛奶有那么多种类,到底如何科学选购?
- 张之洞如何用美人计从李鸿章手中挖来盛宣怀
- 如何评价陆游?为什么有人说陆游晚节不保?
- 《赵氏孤儿案》评价两极故事丰满vs假大空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