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猴而冠的意思是什么?成语沐猴而冠的典故

注音
沐猴而冠:mù hóu ér guàn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详细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这里直接将“沐猴”解释为“猕猴”,并没有阐述原因 。
成语示例
近义词
衣冠禽兽、道貌岸然 、沐猴衣冠
反义词
正人君子、仁人志士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指人面兽心的人 。
词目示例
《晋书·张载传》:“丰私家之积,此~尔,尚焉足道哉!”
语见《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
《汉·班固·汉书·卷四十五·伍被传第十五》:“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为汉廷公卿列侯皆
‘沐猴而冠’耳 。”
相关人物
刘邦,项羽,伍被,刘安
相关故事
【沐猴而冠的意思是什么?成语沐猴而冠的典故】项羽据关中后,韩生献计于羽曰:“关中地势险要,有山河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业 。”羽见秦宫悉已烧残,又心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生窃曰:“人云楚人为猕猴戴帽,果然如此 。”项羽闻知,便将之烹死 。
亦作“沐猴冠冕” 。《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不由咱生嗔怒,我骂你个‘沐猴冠冕’,牛马襟裾 。”亦作“沐猴衣冠” 。《明·无名氏·十探子·第二折》:“你这等人,乃‘沐猴衣冠’之辈,马牛襟裾之材 。”
亦作“沐猴而冠” 。《明·沈采·千金记·第十三出》:“项王乃是‘沐猴而冠’,不足谋天下矣 。”
亦作“衣冠沐猴” 。《元·汪元亨·朝天子·归隐》:“厌襟裾马牛,笑‘衣冠沐猴’拂破我归山袖 。”
沐猴:猕猴 。
“沐猴而冠” 。原指猕猴性急,不能若人戴冠著带 。后讥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品格低下 。或喻人徒具衣冠而毫无人性 。或言人暴躁轻浮,不能成事,常用此语 。
成语典故
1、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集解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集解张晏曰:“沐猴,猕猴也 。”○索隐言猕猴不任久著冠带,以喻楚人性躁暴 。果然,言果如人言也 。项王闻之,烹说者 。◇集解楚汉春秋、杨子法言云说者是蔡生,汉书云是韩生 。
秦末,刘邦、项羽等起兵反秦 。刘邦首先攻破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渭城故城),接着项羽也赶到了 。原先各路将领曾互相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项羽因此很不乐意 。他带领人马,冲入城内,大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子婴,放火焚烧秦宫,大火一连烧了几个月都没有熄灭 。项羽还搜括了许多金银财物,掳掠了一批年轻妇女,准备回到东方去 。
当时有人劝项羽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里关中地区,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 。”项羽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又怀念故乡,一心想回东方,便说:“人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比锦衣夜行,谁看得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