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道决定兴亡之道:蜀汉与曹魏的两样灭亡

导读:《三国演义》大结局是“三国归晋” , 征战半个多世纪的魏、蜀、吴相继告亡 。表面上看三国似乎悉数谢幕 , 但实际上却是迥然不同的下场 , 这迥然不同的下场给出的是历史的不同答案 , 其中包括着咎由自取的真亡与假亡 。抛开个性不突出的吴国不表 , 且把三国中两股敌对势力魏蜀两国的灭亡方式做出比较 。
蜀汉与曹魏 , 一个是真亡 , 一个是假亡 。三国归晋 , 蜀汉在邓艾、钟会的夹击下 , 不堪一击 , 弱智皇帝刘禅举国投降 , 是真的死掉了 。而魏国虽说不久也“亡” , 但却是篡位而“亡” , 说白了就是换了姓氏不同的新主子 , 魏的主体并没有亡 , 且一直很强大 , 只不过改名叫“晋” , 不再是曹家天下 。两股敌对势力为何下场如此迥异?这与两国“大当家的”一脉相传的“用人之道”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
两位“大当家”刘备与曹操 , 一个缔造了蜀汉 , 一个创建了曹魏 。依照《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一段的曹操说法 , 天下英雄唯此二人 。如果英雄要分类 , 刘备乃枭雄 , 曹操乃奸雄 。按罗贯中的本意 , 枭雄刘备代表向善的力量 , 奸雄曹操代表恶 , 因为拥刘就是拥善 , 抑曹就是抑恶 , 所以《三国演义》“拥刘抑曹” 。这里 , 笔者且不论“拥刘抑曹”有没有错 , 单就刘备与曹操的道行而分 , 刘备作得是君子状 , 而曹操是个无遮拦的真小人 。不同的道行有不同的“用人之道” , 不同的“用人之道”预示着两国的不同命运 。“君子”刘备爱才重德 。纵观蜀汉阵营 , 至少表面上 , 多是“有德之士” , 从诸葛亮到“五虎将” , 个个忠义 , 关羽关云长 , 忠心赤胆 , 乃义的化身 。诸葛孔明 , 鞠躬尽瘁 , 代表不二的智慧 。其赵云赵子龙 , 品德几近“完人” 。蜀汉阵营吸纳降将也大都以德为先 。那黄忠原为长沙太守韩玄部将 , 兵败长沙故主身亡 , 城陷 , 他一不投降二不杀身成仁 , 只是在刘备面前苦嚎旧主 。便博得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好感委以重任 。而起义献城、功劳和智谋远在黄忠之上的魏延 , 却因为“反骨”行为 , 始终得不到他们的信任 。
不妨想一想 , 个性突出、智勇双全德的魏延 , 他反的主子 , 从蔡瑁到韩玄 , 哪个不是“顽恶”之辈?就因为这样的“反抗”精神 , 这样的大才终生在蜀汉难有大作为 。好德胜于好才 , 必有虚伪之徒表演的舞台 。关羽、诸葛亮禀承刘备用人方式 , 有过之而无不及 , 苦果尝尽 。那关羽镇守荆州时信任的大将潘睿糜芳 , 刘备的螟蛉子、见死不救的刘封等人 , 均为虚伪无能之辈 , 一触即溃 , 大难临头各自飞 , 他们貌似忠厚实则见利忘义 , 断其后路、送君子关羽下地狱的 , 其实正是前后方的他们 。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尚不及刘备宽容 , 甚至达到“重德轻才”的地步 , 他对人才求全责备 , 不容人才个性 , 蜀汉的“人才市场”严重衰败 。他治理蜀汉后期 , 由于“水至清则无鱼” , 蜀中已无大将 , 人才枯竭断档严重 。平庸廖化作了先锋 , 费祎蒋琬有德无才 , 大都将就材料 , 最后文武百官悉数听命于弱智的皇帝 , 纵然诸葛亮鞠躬尽瘁 , 庸才辈出、只有虚伪道德家表演的蜀汉亦焉有不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