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是如何崛起的?拓跋氏,慕容氏的逐鹿中原

东胡鲜卑族显于史书者,共五部: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它们先后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建立多个割据政权,其中以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版图最大,历时最久 。当刘裕在长江流域代晋建宋时,就意味着黄河流域的五胡十六国行将谢幕,而以狂风扫落叶之势最后戛然收尾的胜利者,即为鲜卑族之拓跋部 。拓跋部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到439年统一北方 。肇基北朝,拉开了南北朝对峙的帷幕 。立国长达一个半世纪(386年~534年),北方万里江山尽为其所有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
由游牧民族过渡到农耕民族,是鲜卑族拓跋部历史上的重大变化 。而其所建立的北魏政权,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因为这一民族善于吸收汉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使该民族脱胎换骨,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迅速提升 。当时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每个民族都面临诸多对手,互相杀伐,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 。如果稍有闪失,整个民族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 。好在拓跋部的几代首领都能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鲜卑族拓跋部谱写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时代最强音 。正是在这种血与火交织成的惨烈熔炉中,铸就了中华民族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拓跋部是其中融合最为彻底的游牧民族,他把原始部落的尚武精神与华夏民族的辉煌文化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催生出新的民族精神与性格,喷薄出勃勃生机 。在中国的历史书页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可以说,如果没有北魏帝国的承前启后,也就搭建不起隋唐恢弘盛世的桥梁 。
拓跋史迹
鲜卑拓跋部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 。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 。“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他们在大兴安岭北端或东麓游牧渔猎了数百年,繁殖了六七十代人 。在中原的夏商时期,史书上始出现一个叫毛的首领,才开始组成氏族部落联盟 。史书上说:“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
但是,强悍的匈奴人雄踞漠北,恃强凌弱,一路追杀着他们 。鲜卑人几乎无路可逃,最后逃到大兴安岭深处一个天然的洞穴里,即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在此休养生息 。
北魏建立后,拓跋贵族依据“人相传授”的口碑史料,约略知道自己的祖先发源于大鲜卑山石室 。石室坐落在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在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侧,鄂伦春人称之为嘎仙洞(1980年7月考古发现) 。在离洞口西侧的洞壁上,刻有201字的祭文,是拓跋焘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时刻下的 。
东汉初年,匈奴境内连年灾害,人畜死伤大半 。乌桓(我国北部游牧民族)乘机进攻,匈奴北徙数千里,漠南空虚 。时拓跋部落联盟首领推寅,率领族人,向南迁移到“大泽”地区,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呼伦湖区一带游牧 。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北匈奴被汉朝与南匈奴、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又大规模成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南匈奴10余万众,亦自号鲜卑 。拓跋部落一个叫邻的酋长,为便于迁徙,“七分国人”,加上拓跋本部,共有8个部落单位,即拓跋八族,放弃呼伦湖附近的牧地,南迁填补匈奴留下的空白,最后到达了今河套平原东部一带,“逐水草而居”,拓跋部被人称为“索头鲜卑” 。由于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尤其适合畜牧业发展,拓跋部慢慢强大起来 。拓跋部逐渐与土著汉人、丁零、乌桓、匈奴人残余等通婚融合成一新的部族,社会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邻因此被大家推为“推寅” 。显然,“推寅”此时已演进成拓跋酋长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