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指的作用:在古代戒指不止是爱情的信物( 六 )


⑨这里的“全”当为“金” , 参下引《胡俗传》 。
当然 , 戒指的这种功能 , 或者还有佛教的影响在内 。实际上 , 佛教也是一种传自西域的宗教 , 其佛传故事中保留了大量胡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现存敦煌文书中有一种被称为《太子成道经》的变文 , 内容为净饭王太子的成佛经过 。文中说太子长大 , 净饭王想为他娶妻以使他依恋人间 , “太子闻说 , 遂奏大王 , 若(与)儿取其新妇 , 令巧匠造一金指环 , (儿)手上带之 , 父母及儿三人知 , 余人不知 。若与儿有缘 , 知儿手上金指环者 , 则为夫妇” 。后来摩诃那摩女耶输陀罗说了出来 , 于是“太子当时脱指环” , 娶耶输为妻 。《太子成道经》系根据《佛本行集经》演绎而成 , 在敦煌文书中有八个卷子 , 可见在当时广为流传 。加上变文那种连说带唱的讲经方式 , 相信这一故事在大众中一定比较普及 , 或许对时风会有一定影响 。在明代梁庄王墓中的“法器匣”内 , 便发现有一枚金法戒 。
但是《佛本行集经》原文只是间接和婚姻发生关系 。据佛经原文 , 太子准备的“杂宝无忧器”都让其他女子拿走了 。耶输陀罗最后一个来 , 来后又向太子要杂宝 , “是时太子指边有一所著印环 , 价直百千 , 从指脱与耶输陀罗” 。但是耶输陀罗仍不高兴 。后来净饭王向耶输陀罗的父亲提婚 , 经过比武等 , 耶输陀罗的父亲才同意将女儿嫁给太子 。这里太子实际上并没有以戒指为信物 , 与女子定婚的意思 。但是中国唐代西北地区的僧侣(或还有文人)对佛经作了改编 , 删掉了其他杂宝无忧器 , 只以金戒指来判定婚姻 , 这里显然是受沿丝绸之路东传的西方文化的影响 。
戒指真正在中国作为婚姻的聘礼之一 , 其风俗起源于宋代民间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条载:“且论聘礼 , 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 , 则金钏、金鋜、金帔坠者是也 。若铺席宅舍 , 或无金器 , 以银镀代之 。”这里的“金鋜”便指的是金戒指 。但戒指在中国传统的汉文化圈中 , 并没有被纳入宫廷嫁娶聘礼典制 。明代尽管戒指出土数量很多 , 但在《大明会典》的“皇帝纳后仪”礼单中 , 头饰、镯钏、耳环、面花、玉佩玎珰、霞帔坠头等首饰一应俱全 , 却并无戒指踪影 。到了清代 , 由于是满族这个游牧民族执政 , 戒指才出现在官方的聘礼清单中 。《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顺治九年八月 , 更定婚娶之制 。“和硕亲王、及和硕亲王未分家之子 。婚娶 , 行纳币礼 , 用……金项圈一、合包一、大簪三枝、小簪三枝、耳坠一副、戒指十枚 。”“世子、多罗郡王、及世子、多罗郡王未分家之子 。婚娶 , 行纳币礼……(项圈、合包、簪、耳坠数量同上)戒指八枚 。”“多罗贝勒 , 及多罗贝勒未分家之子 。婚娶 , 行纳币礼……(项圈、合包、簪、耳坠数量同上)戒指六枚 。”“固山贝子未分家之子 。婚娶 , 行纳币礼……(项圈、耳坠数量同上 , 簪为各二枝)戒指四枚 。”及至异姓公、及异姓公未分家之子及以下品级者婚娶 , 纳币礼则再无戒指 。可见 , 戒指在满族的聘礼中 , 是金银首饰中体现身份等级最鲜明的标志 , 且其数量一般为双数 。到清末民初 , 随着西风东渐 , 戒指在民间作为订婚之纪念物的风俗才开始风行 。徐珂编著的《清稗类钞》中对此有明确记载:“大宛娶妇先以同心指环为聘 , 今乃以为订婚之纪念品 , 则欧风所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