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条山战役两军部署:日军制造谣言掩护进攻部署

日军部署
为了迅速“解决中国事变” , 日方决心集中兵力进犯中条山 , 并阴谋策划全歼中国守军 。为此 , 日本中国派遣军“不顾警备地区治安状况的下降” , “从华中抽调第17、第33两个师团” , 配属华北方面军 。再由关东军调集飞行第32、第83战队 , 第3飞行集团主力 , 在运城、新乡两个机场展开 , 担任空中配合 。接着 , 日华北派遣军将其所辖兵力作了适应性调整 , 编成了参加中条山会战的序列——第1军:第33、第36、第37、第41师团 , 独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团 , 军预备队;方面军直辖兵团:第21、第35师团 , 原配属35师团之骑兵第4旅团一部及第3飞行集团 。指挥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中将 。总兵力约10万余人 。
为了配合对中条山的进攻 , 1941年上半年 , 日本组织63个大队(相当于7个师团)的兵力 , 对中国东南沿海首先实施封锁 。同时 , 在正面战场实施了所谓灵活的速战速决的作战 , 即发动豫南、上高战役 。并于同年3月 , 发动了中条山的外围作战 。以第36师团发动对第27军作战 , 打击了集结在晋东南陵川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27军的作战;以第37、第41师团发动对第15军作战 , 在翼城以南、绛县以东地区袭击了与主力脱离的第15军 。以期为向中条山的大举进攻创造有利的战役态势 。
经过周密的部署 , 日华北方面军“着由第1军从山西省方面攻击 , 直辖第21与第35师团从河南省方面攻击” , 决心“置作战地区于张马—垣曲一线 , 分成东西两个地区 , 把重点始终保持在西部地区” 。企图“在正面利用已设阵地及黄河的障碍 , 以挺进部队切断退路 , 从两侧地区神速楔入突破敌阵 , 将敌完全包围 , 接着以迅速的内部歼灭战和反复扫荡 , 将敌完全围歼” 。
从4月底到5月初 , 日军征调频繁 , 并制造种种谣言 , 以此为掩护完成了进攻中条山的部署:“第36、37、41师团及第3、9独立旅团 , 伪24师 , 分布于中条山西面之绛县、横岭关、闻喜、夏县、安邑、运城、解州、永济、风陵渡、河津及闻喜、夏县以北各地区 。
第33师团附第4独立旅团分布于阳城、芹池、沁水一带 。第35、21师团及伪军张岚峰、刘彦峰分布于温县、沁阳、博爱、董封、新乡、焦作、高平、长子、陵川等地区 。”
国民革命军--国军部署
与日军在中条山地区积极部署的同时 , 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保守要地 , 力图持久 , 奠安内部 , 争取外援”的指导要领 , 确定了“加强中条山及潼洛工事 , 积极训练”的战略原则 。有鉴于此 , 4月中旬 , 参谋总长何应钦到一战区巡视 。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因拒绝反共摩擦 , 受胡宗南等人排挤 , 不见谅于蒋介石 , 于1941年春到重庆述职后 , 被软禁在峨嵋山未归 。
4月18日、20日 , 在洛阳的第一战区长官部 , 何应钦连续两次主持召开了由第一、第二、第五战区军以上长官参加的军事会议 。
根据各方提供的情报 , 何应钦判断:“晋南之敌 , 似将逐次夺取我中条山各据点 , 企图彻底肃清黄河北岸之我军 , 然后与豫东之敌相呼应 , 进取洛阳、潼关 , 以威胁我五战区之侧背 , 或西向进窥西安 。”指示:“为确保中条山 , (一)第一步 , 应相机各以一部由北向南(93军) , 由东向西(27军) , 与我中条山阵地右翼各部 , 合力攻取高平、晋城、阳城、沁水间地区 , 以恢复廿九年四月前之态势 。(二)第二步 , 与晋西军及第二、第八战区协力 , 包围晋南三角地带之敌 , 而歼灭之 。(三)最低限度 , 亦须能确保中条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