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变法为何大都没什么好下场

改革家不可能独行其是 , 他必须与当朝君王的关系融洽无间 , 君王怀大志 , 改革家抱雄才 , 正如一个人手里抓着鞘 , 却没有刀 , 另一个人掌中握着刀 , 却没有鞘 , 二者型号相应 , 志趣相投 , 于是刀鞘合体 。
齐桓公与管仲、郑简公与子产、魏文侯与争悝、楚悼王与吴起、秦孝公与商鞅、汉景帝与晁错、宋神宗与王安石 , 莫不如此 。这种君臣之间捆绑式的合作关系多半还算牢实 , 问题在于这种合作关系总是受到君王年寿的限制 , 君王不幸早死 , 变法者即顿失凭依 , 立刻裸露于狼群之中 , 只剩下死路一条 , 鲜有例外 。吴起人死而法灭 , 是莫大的不幸:王安石人存而政息 ,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制定的新法被肢解被废除 , 是无限的悲哀;至于商鞅 , 他是改革家中罕有的成功者 , 他的改革使秦国日益强大 , 却将自己送上了黄泉路 , 惨遭五马分尸的酷刑 , 死无葬身之地 。
网络配图
古代改革家的命运牢牢地攥在君王手中 。君臣相得 , 则言听计从 。君臣相失 , 则祸自天降 。在历朝历代的帝王当中 , 昏君、庸君、暴君的概率高于百分之九十七 , 雄主、明主、贤主的概率低于百分之三 。改革家的命运如何?还用细问吗?即使是汉景帝刘启那样开创过汉朝“文景之治”的明君 , 一旦吴王刘濞率领东南诸侯王打着“清君侧”的幌子联合叛乱 , 剑指首都长安 , 他明知其中藏有诡诈 , 仍将最欣赏最信任最倚重的“智囊”晁错当成一根废柴劈掉 。汉景帝打的如意算盘是:虽无法用晁错的冤头弭解兵祸 , 却可以令叛军彻底理亏 , 再也找不到叛乱的借口 。晁错提出削藩大计 , 为刘姓皇室的长治久安着想 , 到头来却被汉景帝当成猪仔卖掉 , 那种吊诡、荒诞和凄绝令人揪心 , 也令人寒心 。
【中国古代变法为何大都没什么好下场】古代历史上的变法维新 , 短期见效的偶有 , 昙花一现的居多 , 具有长效机制的范例罕见 , 这是为何?一种体制固化僵化之后 , 改革就不仅仅是破冰之旅 , 简直就如同外科医生给自己动手术 , 麻醉师是自己 , 主刀医师是自己 , 止血者和缝合者仍是自己 , 休想指望他人的帮衬和补救 。这个难度 , 比探险家攀登珠穆朗玛峰极顶只高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