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繁简之争:从近代起争论不绝至今仍有争议

台湾媒体报道称,有网友发文表示,使用繁体字的其他地区开始渐渐接受简体字,未来台湾可能是唯一使用繁体字的 。一些网友趁机鼓动将繁体字“申遗” 。这让有关汉字繁简的争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该网友发布的文章称,大陆之前出现过恢复繁体字的声音,不过都被否决,而香港虽然跟台湾一样仍使用繁体字,不过政府机关等都渐渐使用简体字,小学生也在接受简体字教育,预计不出20年香港就不会使用繁体字,到时候只有台湾在用,繁体字就变成“台湾文字” 。有岛内民众认为,此举更显示台湾是不同的社会,还可以申遗,“台湾人马上就多出一种文字技能,竞争力UP!”不过也有人认为,“体、国、龟”等的繁体字真的太繁琐,而且不少台湾人日常生活中也用简体字 。
事实上,马英九刚上台不久,台湾就开始推动繁体字申遗 。但由于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地区,并没有权利单独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请申遗 。有关汉字的争论自近代以来便绵延不绝 。及至今日,类似的争论仍然存在 。只不过当下有关汉字争论的环境已和当年有所不同,因此也呈现出与近代不同的、另一种状态 。
古代也有简体字
【汉字繁简之争:从近代起争论不绝至今仍有争议】 如果放到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汉字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 。《中国全史·汉字史》中写道:“从殷周之古体变到宋元之简体,时时向着简易的方向进行,可说是没有间断 。”有研究指出,现存的汉魏以来陶器、碑刻、书帖上,简体字时有所见 。例如,出土于敦煌的汉简中,就有简化的“书”;成文于南朝的《千字文》,也出现了简化的“汉” 。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郭锐就曾表示,汉字自产生以来就大体有简体和繁体两个系统,同一个字可能有两种字体 。宋元时期出现的大量“俗字”就是民间流行的简化字 。当代编纂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就收集了1600多个“俗字” 。不过,这些古代的简体字皆流行于民间,在当时并没有“合法地位” 。
近代汉字繁简争论尤甚
到了近代,伴随着近代中国的国势衰微与西方文化的涌入,汉字的繁简之争渐起 。晚清时,就已经出现了主张用万国新语替代汉语汉字的言论 。这当然属于相对激进的言论 。1909年,清末学者、后参与创办中华书局的陆费逵提出了看似“中庸”的办法 。他曾在《教育杂志》上呼吁“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字” 。
而晚清“国粹派”代表章太炎对汉字拼音化和用万国新语来替代汉语的言论反对甚力 。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改进之法”,即在部首结构上“法古” 。他还曾指出,为求汉字便于书写,应学习章草写法 。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及其价值体系均遭到新文化派不同程度的批判 。这其中,陈独秀、钱玄同、傅斯年等人都曾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
不过,钱玄同似乎更为实际一些 。他曾说:“我现在是极端赞成的(中国废去汉字改用拼音) 。但是我以为拼音文字,不是旦暮之间就能够制造成功的,更不是存心浮气的、乱七八糟把拼音一拼,就可以算完事的 。”在此基础上,简化字的相关书籍屡屡出现 。1928年,胡怀琛的《简易字说》出版 。1930年,刘复与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出版 。1934年,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 。1936年,容庚《简体字典》、陈光尧《常用简字表》出版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1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