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古代的民风民俗( 二 )


(宋) 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 。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 还有游人否? 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 。』云云 。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
(晋) 流觞赋诗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 。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证明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 。所谓修禊,即指临水 洗濯以除不祥 。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 。《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 。”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 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序》 。
(宋)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 。但它怕竹子爆声 。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宋 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 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 。』 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 。《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 。』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 。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 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不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 。火药的发明,本是为和平生活用的,后来用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

(宋)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 。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 。一年之内,难得休息 。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
(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到明代仍然如此 。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 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
(宋) 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 。』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 。还家强 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 。』南宋仍沿北宋风习 。《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