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郎改名之谜:竟是为了避财神赵公明之讳?( 二 )


这一年十一月,宋真宗下诏,“圣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 。所有犯“玄”和“朗”的名字都要改掉,杨延朗的名字当然是非改不可 。非但杨六郎,不管什么人,无论如何显赫,只要犯忌,一律要改 。孔子曾被宋真宗亲封为“玄圣文宣王”,因为犯了赵玄朗的名讳,只好去了“玄”字,改叫“至圣文宣王”,这个名号一直延续至今 。另一位神灵玄武大帝因为同样的原因,也不得不改名 。玄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82次变化之身,被玉皇大帝封为玄武真人,镇守北方 。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 。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 。后来宋真宗为避祖宗赵玄朗的玄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 。
用宋真宗自己的话说,自从供奉“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以来,赵宋王朝是“天地储休,宗社垂祐,嘉祥屡降,庶政允厘 。民俗阜康,边垂靖谧”,大意就是国富民强,国运昌盛,边疆安定,社会和谐,非常灵验 。所以宋真宗执行避讳的力度很大,做法也很坚决 。一大批地名人名多有改动 。比如,朗州改为鼎州,玄武门改为拱辰门 。
1012年推行避讳之时,杨延朗已进入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当时人们叫的更多的可能还是延朗,一时改口并不容易 。他生前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叫杨延朗的,杨延昭这个名字应该是在他1014年身故之后才流传开来的 。
如果抛开宋史的这条脉络,杨业七个儿子的名字,小说故事中的记载非常混乱,可以算得上是一笔糊涂账 。以“杨六郎”为例,上文提及的杨延朗也好,杨延昭也好,都是于正史有据的 。但元曲《昊天塔》称杨六郎为杨延景 。而同是杨延朗这个名字,元曲中是四郎,明曲中是五郎,演义及后世流行的戏曲中又是六郎 。宋元以后的许多故事,杨六郎又被称为杨景、杨延昭,景成了他的字 。从元代开始,很多戏曲里的杨六郎,大多都称为杨景 。
为什么杨延昭又被叫做杨延景,《杨家府演义》的解释是,“昭”字犯了宋太祖之子赵德昭的名讳,所以改名杨景 。这话有点牵强,杨六郎改名为杨延昭,是在1012年,其时杨六郎差不多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赵德昭已死了十几年,也从没听说过谁要避赵德昭的讳,而避赵玄朗之讳是真宗专门下过诏的 。如果既要避赵玄朗,又要避赵德昭,那就不会有杨延昭之说了,直接改成别的名字不是更好吗,何来杨延昭这一中间环节 。
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六郎上场时就自称名景,字彦明 。弟兄七人,名为平、定、光、昭、朗、嗣,与《杨家府演义》、《北宋志传》都略有不同,既有杨景,又有昭和朗两个兄弟,也不讲什么避讳不避讳了 。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调兵破天阵》和《焦光赞活捉萧天佑》,杨六郎都名杨景,而兄弟7人的名字又略有差异 。《开诏救忠》、《活捉萧天佑》都说是平、定、光、辉、昭、朗、嗣,又说杨景字彦朗 。看来杨景就是彦朗(延朗)比较可信,后世改称杨延昭倒是根据史书校改过的,因为《宋史》在元末才问世,那些杂剧是不可能受其影响的,倒是明代以后的剧作可能受影响比较大 。所以,在明代传奇《三关记》等戏中,杨六郎都已改称杨延昭了 。
清代宫廷大戏《昭代箫韶》,是在许多传统剧目的基础上重编的,杨家将名字又另有一套 。杨继业有8个儿子,大郎杨泰、二郎杨徵、三郎杨高、四郎杨贵、五郎杨春、六郎杨景、七郎杨希、八郎杨顺 。杨六郎还是叫杨景,这种说法似乎是从元杂剧承继而来 。《昭代箫韶》中杨继业提到“长子杨延平”,佘太君提到“吾儿延昭”,其余各人再没有提及,给人的感觉也是杨家诸子的名字很不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