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爱妃死后顺治为何要跑到崇祯坟前哭诉衷肠?( 七 )


更忧伤的事发生在两年之后 , 皇贵妃董鄂氏因忧虑过度离开了人世 。顺治皇帝悲痛至极 , 他下令:亲王以下 , 满汉四品以上 , 公主王妃以下命妇都到景运门外哭灵 , 朝廷停止办公五天 。他甚至亲写行状 , 以寄托哀思 。事实上这是破天荒之举 , 因为历来皇宫中无论谁死了 , 行状都由他人代写 , 哪有皇帝亲自执笔的?但是顺治坚持亲力亲为 。从相关的历史记录来看 , 皇贵妃董鄂氏死后的殊荣是无与伦比的:她被迫封为皇后;有30名太监与宫女被赐死 , 到地下为她服务去了;出殡那天 , 八旗二三品大员轮流换抬棺材 , 顺治则一身孝服 , 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皇贵妃董鄂氏死后百日之内 , 民间包括王公大臣们禁止一切娱乐活动 , 否则治罪 。顺治就是这样一个人 , 将张扬的形式做到极致 。恨要恨之入骨 , 狠要狠之入骨 , 爱也要爱到骨头里去 , 当然 , 忧伤更是深入骨髓——毫无疑问 , 他是个性情皇帝 。
性情皇帝总行性情之事 。皇贵妃董鄂氏死后 , 顺治万念俱灰 , 无人可以诉说 , 便跑到崇祯皇帝墓前 , 一诉衷肠 。他们两个人 , 一个是明朝的亡国之君 , 一个是清朝入关后的开国皇帝 , 似乎没有可以交集的地方 , 但吸引顺治前来祭拜的 , 却还是他们骨子里共有的忧伤 。崇祯皇帝是“孜孜求治之主” , 但大明这条破船漏洞太多太大 , 下沉已然不可避免 , 所以崇祯的忧伤是历史的忧伤 , 是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忧伤;顺治则是内忧外患频仍——南方战火不息 , 朝中权臣党争 , 母子亲情反目 , 爱情随风而逝 , 不错 , 这个国家表面上是他的 , 但其实他什么都没有 。重要的是精神支柱没有了 。皇四子死后 , 他连未来都没有了 。想到这一切 , 顺治真是万念俱灰啊 , 这个曾经以狠著称的皇帝此刻发现对自己狠不起来了 。在最后一次祭拜崇祯墓时 , 他竟然长跪于地 , 哭唤崇祯为大哥 , 很有追随他而去的意思 。站在他身后的近侍与太监看到这一幕 , 一个个吓得毛骨悚然 , 隐隐地 , 便感觉这个皇帝身上有很强的宿命感 。
的确如此 , 顺治十七年十月的某一天 , 顺治的宿命时刻到来了 , 他一个人跑到万善殿去要求剃发为僧 。虽然在外人看来 , 这是一个不可理喻的选择 , 不过对顺治来说 , 却是水到渠成之举 。当一个人万念俱灰时 , 出家也许是最自然的选择 , 不管这个人是普通人还是天子 。不过 , 顺治的出家之举最后没有完成 , 有太多的人和太多的理由制止他作出这一选择 。他重新开始了一个皇帝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 只是很多时候他都显得心不在焉 。廷上朝对之时 , 满臣和汉臣为某个问题争吵得不可开交 , 顺治却坐在龙椅上昏昏欲睡 , 默不作声 。他的一颗心 , 已然不在这个朝廷 , 这个世间 。
无情之人最多情 , 多情之人最无情 。顺治此时 , 应该说对这人间已无任何情感 , 他只是一具行尸走肉 。在皇贵妃董鄂氏死后不到半年 , 他也染上天花 , 很快与世长辞 。死时年仅24岁 。顺治王朝就此戛然而止 。毫无疑问 , 顺治是个短命的皇帝 , 却又是个很具个人特质的皇帝 。在他的时代 , 很多规则等他去确立 , 很多情感等待他去处理 。这是一个王朝的早晨 , 他激情洋溢、精力充沛、手忙脚乱、爱憎分明 。他有破有立 , 破中有立 , 立中有破 。他看见了文明间的交融和纠结 , 看见了新奇的爱情 , 也看见了肮脏的交易 。他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和勇气不妥协 , 敢抗争 , 最后却一无所获甚至身败名裂 , 只能以罪已诏匆匆收场 , 留下了令人嘘唏不已的尾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