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爱妃死后顺治为何要跑到崇祯坟前哭诉衷肠?( 三 )


顺治这个20出头的年轻人第一次以勇气作底 , 将智谋打包 , 出演了一场力挽狂澜的青春激情戏 。当然他的狠劲并没有止步于此 。江宁战后 , 顺治秋后算账 , 对江南各府州县那些迎降郑成功的变节官员 , 痛下杀手 , 一时间 , 数万人被诛杀 , 涉案人的妻子和儿女则流放到塞外做苦役 , 顺治这一手 , 真可谓心狠手辣 。
文明
在满汉文明的夹缝中 , 那个叫福临的人见到了什么 , 又做了什么呢?顺治元年四月三十日 , 在武英殿举行过登极大典的李自成带着一颗惆怅的心离开了这座他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北京 。他的身后 , 踌躇满志的多尔衮杀将了进来 。多尔衮相信 , 他才是这座城市的主人 。年方七岁的顺治帝福临就是在这样的时刻被带到北京的 。他站在了这座城市里 , 站在了皇宫面前 。毫无疑问 , 他被震撼了 。紫禁城以它的威严和宏伟传达了汉文化的先进和傲慢 。不错 , 它最精华的部分皇极殿在战火中是被焚毁了 , 可这座皇宫的气质还在 。顺治帝福临置身其间 , 先在行殿换上了皇帝礼服 , 然后由百官做先导 , 从永定门经正阳门、大明门、承天门进入皇宫武英殿 , 正式举行登极大典 。
应该说这是大清王朝的第一次 , 此后的差不多270年时间里 , 这样的仪式重复了十多次 。必须说明一点 , 这是个山寨版的登极大典 , 是由原崇祯朝的礼部官员仿照明代皇帝登极礼而制定的 。在这个意义上 , 大清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大明 , 可在文化层面上 , 它却不可能征服 。作为游牧民族 , 大清国连皇帝的称谓都没有 , 何来登极大典之类的礼仪呢?所以在文明的交锋中 , 汉文化毫无疑问显示了它的锋利和有容乃大 。当然 , 年方七岁的顺治帝福临不可能明白这些形而上的问题 , 他甚至不识字 。于是接下来 , 问题出现了 , 皇帝要启蒙 , 要读书写字 , 是学满文好还是学汉文好呢?
多尔衮对这个问题显得漫不经心 。他真实的想法也许是不学为好——作为一个利益冲突者 , 多尔衮显然不愿意这个小皇帝有所作为 。但其实他自己已经被高度汉化了——一种文明对另一种文明的颠覆或者说覆盖 , 有时是不由分说的 。在进京第六天时 , 多尔衮就作出了这样一个指示:“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 , 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 。”不仅如此 , 多尔衮还对汉族人才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意思 。他接下来的一道命令是这样的:“各衙门官员 , 俱照旧录用……其避贼回籍 , 隐居山林者 , 亦具以闻 , 仍以原官录用 。”一时间 , 很多摇摆不定的旧明官员选择了为新王朝服务 。多尔衮的政府继续保留了大部分明朝的职官和施政措施及施政理念 , 他甚至允许官员穿戴明朝服饰 。汉文化、汉人思维在大清王朝不仅继续存在 , 还得以发扬光大了 。在这一点上 , 多尔衮显然没有成见 。
可唯独对顺治帝福临 , 多尔衮不愿意汉化他 。尽管时任大学士的冯铨、洪承畴以及都察院承政满达海等汉满官员都几次建议多尔衮要及早为福临请帝师 , 特别是汉文老师 , 但多尔衮却置之不理 。汉文明对福临来说是被人为地屏蔽了 , 以至于他14岁亲政后 , 竟然看不懂大臣们上的汉文奏章 。由此 , 顺治皇帝福临产生了一种焦虑——这是文化的焦虑 , 也是文明阻隔所带来的焦虑 。在满汉文明的夹缝中 , 这个叫福临的少年找不到出口 , 更看不到那一片奇异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