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统帅丁汝昌承受的精神压力更大,“惟望死于战阵” 。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站立在无保护的地方,“恒挺身外立,以求解脱” 。在自杀殉国后,丁汝昌仍被光绪“朝旨褫职,籍没家产”,儿孙流离失所 。直到光绪死后才恢复名誉 。
在这场战争中,光绪的性情急躁、毫无耐心暴露无遗 。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完全不是担当大任的材料 。
从主战迅速滑向主和
翻阅光绪老师翁同龢的日记,很容易在字里行间发现一些令人吃惊的事实 。大部分读者头脑中那个清秀、文弱的皇帝,其实有着完全相反的另一面:暴躁、偏执、骄纵 。
仅仅从光绪九年二月到六月半年间,《翁同龢日记》就记载了十三岁的小皇帝六次大发脾气:二月十五日,小皇帝不知什么原因,在后殿大发脾气,竟然“拍表上玻璃”,被碎玻璃扎得鲜血淋漓,“手尽血也” 。又过了一个月,“与中官闹气”,“扑而破其面”,把太监的脸打破了 。
小孩子性情不定情有可原,但如此频繁地大发脾气,甚至有自残举动,绝非寻常 。这一方面反映了小皇帝在宫中生活所受压抑之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个人脾气之暴烈非同一般 。连翁同龢都感觉到这个孩子的脾气十分不祥,在日记中写下了“圣性如此,令人恐惧” 。
虽然处在太后的高压统治之下,但不要忘了,他毕竟是一个皇帝 。“皇上”这个地位给人性造成了损害,他一样也不能避免 。
从进宫的第一天起,小光绪就立刻感觉到了身份的变化 。紫禁城中的小光绪时时刻刻生活在“与众不同”的暗示之中 。与后世传说的连宫中太监都可以虐待小光绪相反,“对于宫中许多忠诚的仆人来说”,“抬头看皇上一眼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事”(《紫禁城的黄昏》) 。
虽然在太后面前他必须毕恭毕敬,但只要出了太后的宫门,他所遇到的就是绝对顺从 。他没有机会培养正常的耐挫能力 。这种环境对孩子的性格不可能不发生致命影响 。
在太后面前,他大气都不敢出 。而在自己的宫中,小光绪却异常地任性、骄纵、暴躁 。这一点甚至在朝廷上也不是什么秘密 。光绪年间曾服务于宫中的陶湘在写给大臣盛宣怀的信中提到这样一件事:1904年,光绪要太监给自己的卧室安上电话 。太监说这种新鲜事物刚刚传到中国,北京城内尚没有货物供应,得联系进口才行 。光绪登时大怒,限太监一日内找到,否则掌嘴 。后来因为怕太后知道,才作罢 。
陶湘在信中说:“借此(事)可知老太太之严待非无因也,借此可知当今之难以有为 。实可忧也 。且闻当今性情急躁,雷霆雨露均无一定,总之,太君无论如何高寿,亦有年所,一旦不测,后事不堪设想 。”
这场战争与后来那场著名的改革之所以失败,与光绪性格中的这种分裂很难说毫无关系 。
战争刚刚开始时,慈禧太后尚不以为意 。进入光绪二十年以来,她的全副心思都用来准备自己的六十大寿上了 。然而她做梦也没有料到,祝寿典礼刚进行到一半,战火已经燎掉了辽东半岛,接下来就要点燃整个大清地图:1895年2月,辽东全部失守,海防重地大连旅顺陷落,北洋水师的大本营威海卫被攻克,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海岸防护力量尽失,由此门户大开 。日军海陆两路,随时有能力直指北京 。
慈禧太后再也坐不住了 。在光绪帝手忙脚乱地指挥战争之际,慈禧开始秘密召见大臣,谋划讲和 。她已经看出,和前两次鸦片战争一样,这场战争清朝毫无取胜希望 。
是战还是和,朝廷上下相持不下 。在两难选择中,光绪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经受着地狱般的折磨 。有生以来,光绪从来没有经受过这样大的压力 。他的意志品质难以适应这样一场意想不到规模的战争 。继续这样一场战争需要的是超人的意志力,而结束这场战争更需要超乎寻常的现实感和判断力,这些光绪都没有 。
- 清宫谜案:慈禧真害死了东太后慈安?
- 曝鲜为人知的袁世凯收买日奸之秘闻
- 清宫未解之谜:咸丰帝喝鹿血暴毙之谜
- 唐史秘闻:貌美的杨贵妃为何没能成为皇后
- 揭秘皇权秘闻:皇帝出游时谁来守家?
- 清宫秘史:揭开慈禧太后不可告人的第三类情感
- 胆小勿入 七大北京故宫的传说,深夜清宫女鬼游荡
- 舍不得光绪帝 光绪珍妃井灵异事件,珍妃冤魂不散
- 清宫谜案:雍正皇帝真被吕四娘刺杀?
- 朝鲜战争秘闻:日军曾秘密出兵帮美国打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