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一个事关杨贵妃的惊天骗局出笼始末( 二 )


天宝十五年,即公元756年五月,由杨国忠提议,唐玄宗皇帝决定逃到蜀地四川以避叛军锋芒 。据史料记载,逃离长安后的不久,唐玄宗一行来到了距长安百里之遥的马嵬驿 。拥有贵妃之尊的杨玉环没有想到厄运很快就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 。据《旧唐书·后妃传》记载,唐玄宗一行“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既而四军不散,玄宗遣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 。力士覆奏,帝不获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宝,时年三十八,瘗于驿西道侧 。”《新唐书·后妃传》也有同样的记载,唐玄宗“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引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 。”不难看出,不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无一例外地记载杨玉环被缢死的经过 。而这一经过在宋朝翰林侍读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中则记载的更为详细明白:
上(玄宗)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 。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上曰:“朕当自处之 。”入门,倚杖倾首而立 。久之,京兆司隶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与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 。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话说得何等的清楚明白,杨玉环是由高力士杀死的 。她死后,为使乱军心安,唐玄宗还命陈玄礼等人验尸 。按理说,杨玉环之死到此就应该画上一个句号了 。但有些人却偏偏不想让这位绝世美人就这样的死去 。他们根据白居易的那首《长恨歌》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有的故事说杨玉环马嵬之变时没有死,而是流落民间当了妓女;还有的故事说的就是杨玉环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逃往了日本 。前一种说法太过匪夷所思,而且无任何正史、野史上的佐证,后一种说法因为是“出口转内销”过来的,而且又有“人证、物证”,所以乍看起来还煞有介事 。但细想之后却就感到不是那么一回事 。
首先,力主杨贵妃逃亡日本的人所提出的人证、物证,没有一个可以证明是与杨贵妃有直接关系的,所谓日本的“杨贵妃墓”、“杨贵妃观音堂”,在中、日早期史料中均无记载 。其次,几部被公认为是“信史”的权威史学著作都认为杨贵妃已死于马嵬驿,而且一致认定了其卒年为三十八岁 。最能证明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的证据是《旧唐书·后妃传》中的另一段记载:“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 。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 。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 。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 。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这段记载中透露出这样几点信息:其一,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驿,不然李隆基就不会令“中使”前去祭奠并诏令改葬 。其二,改葬一事因“将士疑惧”,而不得不秘密进行 。其三,“中使”掘开了杨贵妃的坟墓后,发现了紫褥、香囊等物件,这与《新唐书》中的“裹尸以紫茵”记载相吻合 。其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使”掘墓后,发现杨贵妃并非“空死处”,而只是“玉颜不见”,也就是肌肤已坏而已 。这就足可以驳斥“不见尸体”的谣传,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颜不见”应为“肌肤已坏”或者“尸体已腐”,而不是“不见尸体” 。既然尸体、紫茵、香囊俱在,杨玉环怎么会逃往日本?即便杨玉环能在马嵬驿死里逃生,而且也确实逃到日本,但她也决不可能“繁衍生息”,有什么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