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过七夕节?古代男女怎么过七夕的( 三 )


直到现在七夕节染指甲仍广为流传 , 在西南一带的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以及贵州、广东两地 , 也有此风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 , 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 , 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 , 而且对未婚的女子 , 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 , 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 , 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
用凤仙花瓣染指甲 , 今日乡间依然可见 。取凤仙花瓣和明矾适量放入碗中捣碎成糊状 。取少量已经制作好的糊状物覆盖在指甲盖上 , 并用使用透气度适量的树叶 , 如构皮树叶包裹手指 , 用棉线扎好 。翌日拆开 , 指甲就是红的 。选择透气度适量的树叶 , 如构皮树叶 , 而不选用布条或者塑料袋包裹手指 , 主要是因为布条透气太强 , 糊状物会迅速干结 。而用塑料布抱住手指 , 缺少透气 , 会令手指不适 。
《东京梦华录》载:“摩侯罗惟苏州者极巧 , 木渎袁家所制益精 。”宋代苏州虎丘有玩具市场 , 被称为“虎丘耍货” , 包括泥娃娃、泥美人 , 彩画鲜妍 , 制作精良 。杭州西湖玩具 , 被称为“湖上土仪” , 有泥孩儿、莺歌、花湖船等 。《梦粱录》载:“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 , 又叫摩睺罗 , 孩儿悉以土木雕塑 , 更以造彩装襕座 , 用碧纱罩笼之 , 下以桌面架之 , 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 , 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 。”宋许棐“泥孩儿》诗云:“牧渎一块泥 , 装塑恣华侈 。双罩红纱厨 , 娇立花瓶底 。少妇初尝酸 , 一玩一心喜 。潜乞大士灵 , 生子愿如尔 。
染红指甲
摩侯罗亦作"摩睺罗"﹑"摩诃罗" 。唐﹑宋﹑元习俗﹐用土﹑木﹑蜡等制成的婴孩形玩具 。多于七夕时用﹐为送子之祥物 。语本梵语摩睺罗伽(Mahoraga) 。可惜 , 因为多种原因 , 就连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中解释“摩侯罗”时候 , 也语焉不详 。20世纪30年代傅芸子先生在《宋元时代的“磨喝乐”之一考察》中有这样的记载:“它源出于佛典 。自印度传来 , 经过一番中土化 , 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美妙可爱的儿童 。为“七夕节”祭物之一 。”不免片面 。实际上 , 此物始于唐代 , 称为“化生” 。鲜卑人叫它Mahoraga , 可以译作:车轱辘娃 。“摩侯罗”早期是穿有服饰的泥、木、蜡偶 , 供养祈求生男孩 。后演绎为送婚亲家之礼物 , 因儿童喜爱 , 做了非庄重的玩偶 。唐宋时名字还有:摩喝乐、磨合罗、摩诃罗等多种 。宋元百姓汉语俗称为“泥孩儿 。”在摩侯罗的塑造上 , 以(宋)苏州制作最为精巧 。
供摩侯罗
清代台湾风俗 , 七月七日 , 妇女忙于拜织女 , 而男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 , 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 , 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 , 官运亨通 。清郑大枢《台湾竹枝词·七夕》诗云:“今宵牛女度佳期 , 海外曾无鹊踏枝 。屠狗祭魁成底事 , 结缘煮豆待何时 。”钱琦《台湾竹枝词·拜文昌》诗云:“五彩亭前祝七娘 , 三家村里拜文昌 。桥填乌鹊星联斗 , 天上人间各自忙 。”当地人称织女为『七娘』;文昌又称文曲星 , 掌管文运之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