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乞巧” , 是较早的出现的乞巧方式之一 , 即首先制作不同类型的多孔针 , 有双眼、五孔、七孔、九孔等不同的乞巧针 , 然后由年轻女性在七夕晚上 , 手拿丝线 , 对着月光穿针 , 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关于乞巧穿针的民俗最早始于汉 ,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最早记载了穿针乞巧的民俗:“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具习之 。”南朝《荆楚岁时记》中也有“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 是夕 , 家人妇女结彩楼 , 穿七孔针”的记载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则记载得更为详细 , 不仅记有七夕彩楼 , 还有祭祀摆设 , 更包括了穿针乞巧的竞赛规则:“七夕 , 宫中以锦结成楼殿 , 高百尺 , 上可以胜数十人 , 陈以瓜果酒炙 , 设坐具 , 以祀牛女二星 , 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 , 过者为得巧之侯 。”作为后续发展 ,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中则有:“九引台 , 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 , 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 , 先完者为得巧 , 迟完者谓之输巧 , 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后世的穿针乞巧民俗基本以此为准绳 。
穿针乞巧
丢巧针
《燕京岁时记》:“京师闺阁 , 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 , 各投小针 , 浮之水面 , 徐视水底日影 , 或散如花 , 动如云 , 细如线 , 粗如椎 , 因以卜女之巧拙 。俗谓之丢针儿 。”或名丢巧针 。清代诗人吴曼云《江乡节物诗》:“穿线年年约北邻 , 更将余巧试针神 。谁家独见龙梭影 , 绣出鸳鸯不度人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乞巧的形式有所衍变 , 姑娘们不仅“穿针乞巧” , 还会“投针验巧” , 也称“丢针卜巧”或“丢巧针” , 这不能不说死“穿针比巧”的民俗变体 。程序是这样的:在七夕正午时分 , 一盆清水置于户外爆晒 , 一段时间以后 , 漂浮而至水面的尘土会结成一层薄膜 。这时把针放在水上 , 有了薄膜的支持 , 针就会浮在水面 , 不会下沉 。水中会出现不同的针影和波纹 , 如果出现花朵、云彩、鸟兽的形状 , 就意味着得巧了 。反之 , 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 , 就是未能得巧 。此民俗与明清两代尤为盛行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的记载就是上述验巧的具体再现:“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妇女曝盎水日中 , 顷之 , 水膜生面 , 绣针投之则浮 , 看水底针影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 , 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 , 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 , 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 , 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 , 妇女乞巧 , 投针于水 , 借日影以验工拙 , 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所引《宛署杂记》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验巧过程:“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 , 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 , 徐视水底日影 。或散如花 , 动如云 , 细如线 , 粗如锥 , 因以卜女之巧 。”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 。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 , 又名指甲草 。五月花开之候 , 闺阁儿女取而捣之 , 以染指甲 , 鲜红透骨 , 经年乃消 。”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 , 牛郎庙中烧股香 。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 , 染得指甲如花红 。斜簪茉莉作幡胜 , 鬓影过处绕香风 。”
- 京东羊毛组合技大揭秘 京东购物券怎么领取
- 明英宗朱祁镇怎么死的?明英宗朱祁镇的墓在哪
- 肾结石吃什么食物最好 4款食疗方别错过
- 青蟹可以放几天 青蟹怎么保存不会死
- 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何以最终还是斗不过司马懿?
- 红葡萄酒保质期过了还能喝吗(葡萄酒能保存多
- 2019年几月几号过年,春节放假时间安排
- 微信聊天记录怎么恢复?三个步骤,轻松找回
- 石榴没熟可以吃吗 没熟的石榴吃了怎么办
- 螃蟹不能吃的部位图 蟹腮吃了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