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古代谈起“不义之人”,往往要列举以下坏典型──易牙蒸子媚君、吴起杀妻求将、杨广弑父篡位 。不过史家论及春秋战国时的兵家,又通常将孙武、吴起并列 。吴起出仕鲁、魏、楚三国均建奇功,且留下用兵治国的《吴子》启迪历代兵家 。军事才干如此受推崇的吴起,道德上却备受质疑,在今天,他的经历同样能引发人们去思考如何处理功利追求与道德底线的关系 。辉煌与阴影,都集中到这个引发千年争议的名将身上 。
在群雄争霸的战国初期(约公元前440年),吴起出生于备受强邻欺凌的弱邦卫国 。在他年少时,家境即由富庶走向败落,这种环境造成了他求胜心强,热衷功名,却又狭偏易狂的心理 。据史籍记载,吴起为出仕送礼而耗尽家财,结果一官未得,反受同乡讥笑 。他由此狂怒,竟杀死非议自己的30多个邻人后逃往鲁国,临行前声言不做卿相不还家 。
此后,吴起求学于儒家大师曾子,却因在母亲去世时不回家吊丧,被注重孝道的老师逐出 。于是,求官若渴的他便横下一条心在鲁国从军,悉心攻读兵法,并在齐军来攻伐时拜见鲁君献策请缨 。鲁国人见他岳父家是齐国名门,不愿重用,吴起便斩下妻子首级,换来鲁君封他为将统军,也由此留下千古骂名 。吴起也确实是个军事天才,弱小的鲁军经他训练统领,竟一战便击败在春秋战国时素称强大的齐国 。不过作为孔子同乡的鲁人不齿于吴起之德行,擢升他的鲁君看到此人如此心狠手辣也深感惊悸,不久便把他辞退 。吴起转投魏国,被正准备变法求强的魏文侯起用 。吴起在魏26年,“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同时又“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任魏西河(今陕西省境内)守将时,一再以少量兵力击败庞大的秦军,占据了黄河以西700里之地,使原来强大的秦国一度岌岌可危,魏国变成战国头强 。
魏文侯死后,武侯即位,吴起又不受信任,转而投奔楚国,被楚悼王任为相,仅一年便创造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显赫成就 。这个外来户仕途上一步登天,又提出种种变法措施,招致楚国众多贵族嫉恨 。悼王刚死,那些大家贵族便招呼弓箭手围住前去致祭的吴起 。尽管吴起临危显智谋,趴在了按礼教神圣不可侵犯的故王遗体上,期冀弓箭手放过他,孰料乱箭还是如雨点般射来,吴起身中数箭,倒地而亡 。楚肃王继位后,严格按照楚国的法律“以兵器触及王身者,夷三族”,挨个追查当初箭射楚悼王尸体者,找到了70余家,全部满门抄斩 。吴起这一死法,也算为自己报了仇,拉上了好些垫背的同死鬼 。
在列国争霸时,吴起每到一地都能强军兴邦,确有过人之才 。他的着述除《吴子》外大多散佚,却仍留下“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谋国强军之道 。吴起还认为“争名”、“争利”、“积恶”、“内乱”是引发兵祸之源,虽只论及肤浅表面,仍可谓在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探索了战争的社会根源 。而另一方面,吴起所到之处均引发非议并最终被谋害,固然是因变法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其个人道德缺失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据记载,吴起为将时曾“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不过从他对亲人也无情无义的行径来看,此类举动不过是笼络下属的手腕 。当时被吮疽的士兵的母亲知道此事忍不住哭起来,然而不是感激而是悲哀,认为儿子受此拉拢定会送命 。
以春秋战国的孙武、吴起两位着名兵家相比,着述孙胜于吴,武功吴过于孙,但后人往往尊孙武而轻吴起,正是因为德重于才 。纵观千年的统军征战经验,军界公认仁、信、智、勇、严齐备,方具名将之风 。古时虽有“谋大事者不拘小节”的辩辞,然而身为将帅,想服众仍需注重个人操守,才能全方位塑造良好素质 。若只讲权谋而鄙视道义,虽可得功利于一时,从长远看必然滋生毒化社会风气和败坏军人武德的负面作用 。吴起在史册上留下令后人赞叹的武功,但其为争功名不择手段,却应视为古代兵家遗产中的糟粕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吴起的结论可谓一语中的,那便是——“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悲夫!”
- 揭秘:追求享受的奢侈风为何能席卷整个北宋王朝?
- 一男中第万女争:揭秘大宋朝剩男剩女为何这么多
- 揭秘古代皇太子的凄苦命运:被废贬囚禁或被毒死
- 揭秘巨石阵旁惊现4500年前地下巨石阵
- 揭秘;李世民不杀武则天的幕后隐情
- 吴国灭亡后西施有何下落?揭秘西施生死之谜
- 揭秘剧作家曹禺写雷雨是因为自己的婚姻吗
- 揭秘李世民一生戎马为什么却驾驭不了李绩
- 揭秘quo;三百年来第一流quo;的龚自珍被毒死之谜
- 揭秘诸葛亮为什么不自己称帝却要去扶持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