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军队多善战?数量仅占宋军1/10却打成平手( 二 )


两次伐辽失败 , 产生了严重的恐辽情绪 , 接踵而来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 李继迁联辽反宋 , 迫使宋太宗重新考虑其内外政策的调整 。淳化二年 , 太宗向大臣讲了这样一段话 , “国家若无内患 , 必有外忧 。若无外忧 , 必有内患 , 外忧不过是边事 , 都可以预先防备 , 只是奸邪难以觉察 。若为内思 , 深为可怕 , 帝王合当用心于此” , 这无疑标志着北宋王朝军政方面的一个重大转折 , 宋朝开始确立了“专守防卫”的政策 。(哈哈!日本的“和平宪法”的张本?)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 北宋对辽由攻到守 , 放弃以武力收复燕云 , 只在河北平原上疏浚沟通沿边河道 , 使西起沉运泊、东达泥沽海口的屈曲之地 , 遍布塘泊、筑堤贮水 , 沉远泊以西则依靠种植榆柳林 , 设置寨铺 , 派兵戍守 , 以与辽朝相对峙 。在宋取守势后 , 辽朝对宋却展开攻势 , 可是辽朝也没有得到太多的便宜 。大概最实惠的就是一个《澶渊之盟》了 。
“澶渊之盟”其实是一个双赢模式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 不管宋朝的经济如何发达 , 辽朝的军队如何善战(宋军数量的十分之一) , 双方谁也没有力量完全消灭对方 , 打破事实上的“南北朝”状态 。如此互相折磨 , 还不如做个了断!“我们结婚吧?”辽朝开出的两个条件 , 一是宋每年要给银10万两、绢20万匹 , 为“岁币”;二是宋人要归还“侵占”的瀛、莫二州(辽称“关南”之地) 。前者 , 宋真宗真没想到 。当日宋朝的年财政收入折算成银绢 , 在7000万两/匹之上 。故最初真宗鉴于辽入侵对北方的破坏 , 准备承担“岁币”是百万之数 。而现在的数字大大低于原先的估计 , 不到年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五 , “花钱买平安” , 此条件宋接受了;后者 , 谈判中被宋严辞拒绝 , 辽人也是强弩之末了 , 求和心切 , 也未坚持 。可事实上瀛、莫二州当时已被辽军完全控制 。最后达成的条约为 , 宋年送辽“岁币” , 契丹退出已占领的华北数十州之地 , 并在事实上承认瀛、莫二州为宋朝领土 。对宋而言 , 已是够本了 。然后双方共同申明 , 永结同盟 , 由“大宋皇帝”赵桓和“大契丹皇帝”耶律隆绪签约 。此后 , 宋辽120年未开战事 。和平养万物 , 平等也好不平等也罢 , 双方边境和平稳定 , 关南关北经济发展 , 促进了民族融合 , 使契丹人民大量吸收汉族文化 , 为契丹民族最终融入汉族奠定了基础 。其实很多时候 , 文化与和平的力量 , 反而大于军事力量 。契丹在军事上没有被汉族征服 , 但却被汉文化所同化 , 并最终大多融入汉族 。
【辽朝军队多善战?数量仅占宋军1/10却打成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