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为何能被人们称之为圣?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 , 被后世推崇为书圣 。那么 , 作为书圣的王羲之 , 究竟“圣”在哪里呢?笔者认为 ,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他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格 , 主要表现在:
1、忠君爱国 。《世说新语》记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 , 谢悠然远想 , 有高世之志 。王谓谢曰:‘夏禹勤王 , 手足胼胝;文王旰食 , 日不暇给 , 今四郊多垒 , 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 , 浮文妨要 , 恐非当今所宜 。’”在国家处于危难当头 , 王羲之能放弃闲淡之心 , 以国家社稷为重 , 这是何等境界 。王羲之在受到奸人谗害 , 迫不得已辞官后 , 于父母墓前发誓说:“羲之敢告二尊之灵 。羲之不天 , 夙遭闵凶 , 不蒙过庭之训 。母兄鞠育 , 得渐庶几 , 遂因人乏 , 蒙国宠荣 。进无忠孝之节 , 退违推贤之义 , 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 , 常恐死亡无日 , 忧及宗祀 , 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 , 若坠深谷 。止足之分 , 定之于今 。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 , 稽颡归诚 , 告誓先灵 。自今之后 , 敢渝此心 , 贪冒苟进 , 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 。子而不子 , 天地所不覆载 , 名教所不得容 。信誓之诚 , 有如皦日!”在受到奸人谗害之时 , 王羲之没有退缩 , 而是大义凛然 , 即使是死 , 也不会改变他的报国之心 。充分体现了王羲之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情怀 。这就是王羲之的忠君爱国之处 。
2、仁义 。王羲之无论在朝中为官 , 还是出使外任 , 都能亲理政务 , 勤求民隐 , 对种种弊政深切痛恨 。在护军将军任上 , 他深入调查 , 力欲纠治营中弊端 , 发布《临护军教》 , 提出“公役均平” 。在会稽内史任上 , 他针对吏治与赋役黑暗 , 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 。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 , 不等朝廷下令 , 果断开仓赈灾 , 救民于危难 。史书赞王羲之“清贵有鉴裁” 。这正是王羲之的仁义之处 。
3、孝道 。据史书记载 , 王羲之在临川任职期间 , 一直将老母亲带在身边 , 悉心照料 , 直到母亲去世 , 尽到了一个为人子应尽的孝道 。关于王羲之忠孝、仁义的事迹 , 史书有很多记载 。以上所举 , 就足以说明 , 王羲之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
二、他是一个学养深厚的人 。
王羲之的学养 , 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通过他发奋学习 , 慢慢修炼而成的 。
史料记载:“晋王羲之 , ……七岁善书 , 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 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 , 恐不能秘之 。语羲之曰:‘待尔成人 , 吾授也 。’羲之拜请 , ‘今而用之 , 使待成人 , 恐蔽儿之幼令也 。’父喜 , 遂与之 。不盈期月 , 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 , 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 , 近见其书 , 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 , 王羲之从小就十分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