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车同轨是什么意思?历史意义是什么?

车同轨是什么意思?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 。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 。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 。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 。这叫做“车同轨” 。
最早出现“车同轨”记载的是中庸,原文如下:
【秦朝车同轨是什么意思?历史意义是什么?】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 。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用之 。吾从周 。
从原文的内容看,从周朝建立,统一的国家形成的时候,文字、车的轨距、道德规范统一已经成为国家政策 。经过春秋战国的分裂和混战,各国在各自地域独立发展的时候,或多或少的偏离了周朝订立的各项制度,也即所谓“礼崩乐坏”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核心思想就是认为各种社会问题的产生源自人们对周朝制度——周礼——的偏离,只有人人努力致力于复兴周礼,君臣父子各按周公制定的周礼行事和生活,一切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
秦王朝建立之后,“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种种措施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原七国在实质上的融合和统一,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的功绩无可比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