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英雄故事:怒鞭督邮,到底是谁在鞭

到底是谁在鞭督邮呢?
寥寥数百字的“怒鞭督邮”故事,在洋洋洒洒百余万言的《三国演义》全书中,只是繁锣密鼓中的一支小小的插曲 。
但这支小小插曲却有其特殊的价值在:追溯一下它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借此窥测到全书的创作倾向,倾听到小说作者的心声 。
《三国演义》这部书,顾名思义,就是以魏、蜀、吴三国鼎立和纷争的历史事实为基础,运用小说艺术的生动手法“演化”出来的故事 。
一方面,它是“历史”的:全书的情节主干,必须符合历史的全貌 。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小说作者驾驭的这艘“航船”就必须沿着这条“长河”前进,而决不允许离开它的主航道 。例如,小说作者可以把诸葛亮写成一位未卜先知、呼风唤雨的人物,一生中打了不少胜仗,但他决不会写诸葛亮在最后出兵祁山时一举攻下了许昌,消灭了曹魏政权;因为历史的结论并非刘备、而是司马氏统一了中国 。
另一方面,它又是“小说”的:只要不在情节的总体上违背历史的总趋势,作者就有权进行艺术虚构,而不必拘泥于局部的史实 。个别事件,允许添枝加叶;具体场景,可以改头换貌 。即使有意地给某些历史人物头上加一道光圈,鼻上抹一点白粉,也不致遭到描写失真的指责 。因此,人们常说《三国演义》的写法是“七实三虚” 。这种“虚”往往取决于小说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好恶 。
那么,《三国演义》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好恶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解剖《怒鞭督邮》这只典型的“麻雀” 。
“怒鞭督邮”的故事,是有历史依据的 。据晋代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先主传》载——
【三国英雄故事:怒鞭督邮,到底是谁在鞭】“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指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军的污蔑称谓)有功,除(被任命)安喜尉 。督邮(上级官府派住下属官府考察政务之官)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缓系其颈著马抑(ang,拴马桩),弃官亡命倾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妥(gu6n)丘毅诣丹阳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 。”
这段史料写得分明:怒鞭督邮的是刘备,刘备逃走后又另投一支官军去攻打黄巾军,并改任为下密县的地方官 。除《三国志》外,另一部史籍《典略》中也记载了这条史料 。稍有出入的只是说刘备鞭打督邮后,还要杀督邮的头,只因“督邮求哀”,才饶了他的性命 。
可是,“怒鞭督邮”一事到了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却一发生了惊人的质变,刘备在这一事件中充当的角色,被张飞跑来顶替了,鞭打督邮的是张飞,张飞在痛打了督邮之后,还将督邮分尸六段,头挂城门,四肢挂城角 。而且,刘备也没有去另投官军继续镇压黄巾军,而是刘、关、张三人率领着部属落草造反,上了太行山!
《三国志平话》是民间说书艺人们说书时的一个底本,它早于《三国演义》问世,对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有着直接的影响·说书艺人们让张飞出来怒鞭督邮,正是他们的高明之处,因为这种描写更符合张飞的莽撞性格 。只是这段描写文字过于粗俗,让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刘、关、张去落草造反,也违背了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到了罗贯中笔下,这段故事,又有了改观——
一方面是,文字描绘更为细致生动了 。你看:“…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 。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无论史书、“平话”,鞭打餐邮的刑具都是“杖”或“鞭”,唯独《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在鞭打督邮时使用的是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