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快递:对快递不快泄密等惩罚严厉

快递,如今在人们的生活中已不可或缺,但近来热炒的启用无人飞机送快递,仍吸引了很多人的视线 。古代快递又叫“急传”,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秦汉时期,全国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隋唐以后,对快递不快、泄密等违规行为已有严厉的惩罚措施 。
古代“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驿足”“递夫”——
“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
有信史可考,快递在中国上古周代时便已出现 。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周王朝的官职中,便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对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 。实际上,早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递的驲传制度,并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
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 。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递方式之一是 “步传”,即靠人工步行投递 。这在周代叫“徒遽”,与用邮车投递的“传遽”正好相对 。
步传又叫“步递” 。“遽”与“邮”、“驿”、“馆”、“置”意思差不多,都是邮传、速递机构 。如春秋时,齐桓公在齐国大路上,每30里设一个“遽”,汉代则30里设一“置” 。
“健步”是古人对快递员的最常用称呼之一,《通鉴》注称,“健步,能疾走者,今谓之急脚子,又谓之快行子” 。健步其实就是邮差,不同时代叫法也不同,秦代叫“轻足”,汉代叫“邮人”、“驿足”,宋代叫“递夫”,明清叫“驿夫”…… 。据《隋书》记载,陈末隋初有一位叫麦铁杖的“投递员”,“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曾由京城夜送诏书到徐州,“夜至旦还” 。
古代邮件有严格的保密措施——
“大小二篆,皆简策所用”
如何保密,也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 。为了预防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代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 。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 。《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 。书有亡者,亟告官 。”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 。
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 。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所以传递之前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 。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则要装入书袋中 。
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 。其中,“函”为一种小木盒,用来装简牍,上有木板盖,刻线三道,凿一小方孔,用绳子扎好后,方孔处要用封泥封好 。
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尤其是密奏,更要囊封 。封泥不仅有保密的作用,还有等级之区别 。一般最高五封,最低三封 。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所用的速递工具就要考虑缓急 。
宋代,邮件保密制度和技术更为完善和进步,出现了“字验”、“数递”、“色递”、“字递”、“物递”等多种先进的保密手法 。
清代邮件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 。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
唐代“快递”果品水产——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邮政法规,即魏国由陈群等人制定的《邮驿令》,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