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真在五台山出家?死前记录证明演义非事实( 三 )


然而,孟森之说并未成为定论,胡适先生在读过孟氏的《太后下嫁考实》后,致书诘难,指出孟文“未能完全解释皇父之称的理由”,“终嫌皇父之称似不能视为仲父、尚父一例” 。此后,无论是1949年之前,或者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仍不断有人肯定“太后下嫁”之说,作为清史专家的商鸿奎教授就曾在《清孝庄文皇后小议》一文中说:“即使有此事,也只能把它当作是一种政治手段来看,值此明清争夺天下之际,能息止满洲内部矛盾斗争”,将其视作“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 。
网络配图
也有学者在已有论据之外,又补充了新的依据 。他们根据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之《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书后有原收藏者所写之跋语:“清季,宣统改元,内阁库垣圮 。时家君方任阁读,奉朝命检库藏 。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摄政王致史可法、唐通、马科书稿等,遂以闻于朝,迄今犹藏诸故宫博物院”,并据此认为“这可算是太后下嫁的有力佐证” 。遗憾的是直到目前,并未发现和公布上述“跋语”中所说的“太后下嫁摄政王诏”,因而,至今“太后下嫁”说仍然是一个历史疑案 。
“顺治出家”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最早见之于清初有“诗史”之称的吴梅村之《清凉寺赞佛诗》,此诗共四首,长达一百余句 。一些文人学者在疏证诠释该诗时,认为诗句虽多迷离恍惚诡谲,却明显是影射“顺治出家”之事,如诗句中说:“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句中的“千里草”为董;“双成”乃用《汉武帝内传》王母侍女董双成的故事 。都是影射顺治之董爱妃;另诗中的“晚抱甘泉病,遽下轮台悔”,是指顺治下罪己诏;而“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是暗喻顺治未死;还有“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是说顺治逊位出宫云游至五台山为僧 。诗句之所以用影射手法,是因吴梅村身历沧桑,恐为时讳,不得不将顺治出家事以隐晦的手法记入诗中 。此诗之后,在有关清代的稗史中,便将顺治出家一事演绎得既具体又神秘,从清初至清末流传不断 。如说顺治耽于佛法,视帝位如敝履,并未终于帝位,而是于董鄂妃病逝后,弃政出宫,披缁云游,在五台山清凉寺依佛门 。一些野史与演义中还说,日后康熙之所以多次奉孝庄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虔礼诸寺,其意在于拜谒顺治 。甚至说光绪庚子年,两宫西狩,途经晋北,地方上接待中临时从五台山借来御用器具,都宛如宫廷之物,实是顺治的遗物 。
针对上述各种顺治出家的传说,孟森在其《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之二《世祖出家事实考》中,以大量翔实的史实考证,顺治虽然好佛,但其确死于天花,终于帝位,并未离宫出家 。尤其是孟森持论所根据的是王熙自撰的《年谱》 。王熙是顺治时的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又是顺治的宠臣,顺治临终前的遗诏就是面谕他草拟的 。王熙在《年谱》中,详细记载了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这几日顺治帝及其本人的言行举止,而这几日正是顺治病死前的最后的一周,如《年谱》云:“辛丑三十四岁,元旦因不行庆贺礼,黎明入内,恭请圣安,吾入养心殿,赐坐、赐茶而退 。翌日,入内请安,晚始出 。初三日,召入养心殿,上坐御榻,圣躬少安,命至御榻前讲论移时”,“初六日,三鼓,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
随勉强拭泪吞声,就御榻前书就诏书首段 。随奏明恐过劳圣体,容臣奉过面谕,详细拟就进呈,遂出至乾清门下西园屏内撰拟,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 。至夜,圣驾宾天,血泣哀恸 。初八日,又同内阁拟上章皇帝尊谥,又同内阁拟今上皇帝即位年号,又为辅政大臣撰誓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