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真在五台山出家?死前记录证明演义非事实( 二 )


多尔衮,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1612年11月),卒于清顺治七年十二月初(1650年12月底),乃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其青少年时代,就深受努尔哈赤器重 。皇太极即位后,封贝勒,随之征战各地,“聪慧多智,谋略过人”,多有战功 。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旋又奉为大将军,统兵攻明,因战功显赫,其地位已远驾诸王之上 。皇太极病逝后,本欲谋皇位,但因其他诸王联合反对,实力相较对其不利,权衡之下,终立福临为帝,并由他与济尔哈朗辅政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顺治元年统兵入关,降伏吴三桂,击败李自成,进入北京 。即又派兵南下,灭南明弘历朝及农民军余部,对确立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功不可没 。由于功勋昭著,顺治元年被封叔父摄政王,翌年又加封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又晋封为“皇父摄政王” 。随着爵位日高,声望日隆,专横擅权也日重 。顺治曾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 。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多尔衮俨然是实际的皇帝 。他在个人性格与生活方面,也恃功自傲,奢靡腐化,纵情声色,其王府金碧辉煌,雕镂奇异,远甚帝居 。肃亲王豪格,是政争对手,多尔衮得势后,不仅将之置于死地,还将其妃博尔济锦氏纳为己妃 。他还命朝鲜国王送女为妻 。顺治七年十二月,在古北口外行猎时,多尔衮暴卒于喀喇城,年仅39岁 。死后,初被追封为“诚敬义皇帝”,但仅两月后,即被告有“谋篡大位”等罪名,由顺治下诏削爵夺封,平毁宫室与墓葬 。至乾隆四十三年,才以其“定国开业,成统一之业,厥功最著”,由乾隆为之昭雪 。
“孝庄下嫁”说的由来及其论争
关于孝庄太后下嫁其小叔多尔衮的传说,在《清朝野史大观》、《清史演义》及《清宫轶闻》、《多尔衮轶事》中,多有记载,且绘声绘色,十分具体 。但这些文人骚客的描写,与信史相证,常破绽百出,多不足为据 。此事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文字是张煌言的《建夷宫词》十首,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日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张煌言此词写于顺治七年,以当时人写当时事,似有所据 。何况多尔衮恰于顺治五年已被称“皇父摄政王”,慈宁宫又是孝庄太后的寝宫 。词中说的慈宁宫里张灯结彩,喜气盈盈地举行太后婚礼,显然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 。
还有其他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由“叔父”改称为“父”,显然与母后下嫁有关;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有“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岂非暗指多尔衮迫使太后与之为婚;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有再嫁多尔衮的难言之隐;其四,满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素有兄终弟及、弟娶兄妇之旧俗,即使有下嫁事,亦不违伦理道德 。
针对“孝庄太后下嫁”说的根据,孟森撰有《太后下嫁考实》,予以一一驳难 。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况且“诗之为物,尤可兴到挥洒,不负传言之责” 。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此亦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此外,孝庄之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皇太极之孝端皇后,第二皇后不与夫君葬,这在古代与此后都不乏实例 。孟先生还认为既然“皇父摄政王”之称是公开之事实,倘若有“太后下嫁”事为何不见于清代官书档案?与孟森的看法相同,著名清史学者郑天挺教授也曾撰有《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一文,提出“多尔衮以亲王摄政称皇父……疑皇父之称与‘叔父摄政王’、‘叔王’同为清初亲贵之爵秩,而非伦常之通称”,似与下嫁事无关 。总之,孟森等认为,不能只凭张煌言的诗,以孤证论定有“太后下嫁”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