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史上因古代避讳而曾被改名的城市与人物( 三 )


更邪的,为了避讳“虎”字,当时还将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改成了“不入兽穴焉得兽子”,将“画虎不成反类犬”则该成了“画龙不成反类犬” 。那“老虎”呢,只能称作“大虫”啦! 。
14.刘知几→刘知玄→刘子元
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世时,因为“几”字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基”读音相同,唐人作品中不称其名而称他的字,为“刘子玄” 。可到了清代,又要避康熙帝玄烨之讳,于是,刘知几在清人笔下又改称为“刘子元” 。就这样改来改去,为人们阅读古书造成了不少障碍 。
15.蒯彻→蒯通
蒯(kuǎi)彻,汉初名将韩信手下的参谋,韩信死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 。据传,东汉末年的蒯良、蒯越就都是他的后裔 。汉武帝刘彻时期,他被改称蒯通 。《汉书·蒯通传》:“蒯通本与武帝同讳 。”师古注:“本名为彻,其后史家追书为通 。”
16.薛道渊→薛渊→薛深
南齐将军薛道渊因为避齐高帝萧道成名讳,去掉“道”字,只称薛渊 。但到唐朝编修《南史》时,又因避唐高祖李渊名,遂改其名为薛深 。
17.齐桓公→齐威公
北宋钦宗时期,因钦宗名“桓”,故在宋朝时就将齐桓公改称为齐威公 。
从以上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好多地址与人物改名后沿用至今的有之,时过境迁而恢复原名的也有之,二者并用的也有之 。而且,除了安禄山的“安”字是“憎讳”外,其余全部是“敬讳” 。“敬讳”是避讳的主流 。至于“忌讳”,多是凶杀不吉字眼,地名中很少用到,所以在史书中也很少有因“忌讳”而改名的地址或人物 。
此外,古时因避讳而改姓氏的也不少,最经典的莫过于“邱”姓 。原来在清朝雍正时期,因尊崇儒教与孔子(名孔丘),因此要求凡书中遇“丘”字的,必须少写一笔,而姓丘的,则干脆就改为“邱”字 。类似的还有:姓庄的,因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为姓严;姓姬的,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而改为姓周(姬姓可是当年周朝的国姓哦!);复姓淳于,因避唐宪宗李纯讳而改为单姓于,等等 。
因避讳而改名,不仅涉及地名、姓名,就连食物水果也未能避免 。比如说,唐代宗名豫,薯蓣(shǔ yù)就曾被改名为“薯药”,而到了宋朝,又因宋英宗名曙,薯药就又被改成了沿用至今的称呼:山药 。又如,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镏,因为“镏”字和石榴的“榴”字同音,便把石榴改为“金樱”;而与钱镏同时代的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 。我们在古书上如果看到金樱或蜂糖,应知道这就是石榴和蜂蜜 。
【盘点:史上因古代避讳而曾被改名的城市与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