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开始党争:往往意气用事将正义放置一边

【古代官员开始党争:往往意气用事将正义放置一边】魏晋南北朝时期 , 选任官吏最重要的一项制度 ,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九品中正制 , 亦称九品官人法 。肇始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 由尚书陈群首倡 , 其间虽经损益 , 然至隋文帝开皇中才废止 , 前后历经凡三百多年 , 与汉之察举制、唐宋之科举制 , 堪称选人三大法 。陈群的本意是要改良汉之“察举制” , 同时也继承“察举制”的做法 , 唯德才是举 。其法为 , 州郡设置中正官 , 择贤良有识之士担任 , 负责考察本州本郡士人 , 不计门第 , 但论德才 , 然后写成“状”(即评语) , 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 政府择人按“状”任用 。中正官有权进退 , “其言行修著者 , 则升进之 , 或以五升四 , 以六升五 , 倘或道义有亏缺 , 则降下之 , 或自五退六 , 自六退七”(《魏志?陈群传》) 。
至曹芳时 , 司马懿当权 , 在各州设大中正 , 任用世族豪门 , 选人一以“家世门第”为准 ,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门阀制度遂大行其道 , 选拔官吏管他才能不才能 , 只要翻出族谱 , 出身名门 , 就有得大官做 , 由此出现“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高位显职 , 虽无世袭之制 , 亦尽皆为世族子弟所得 , 因而备受后人诟病 。隋唐才来个大反动 , 推行科举制 , 使得贫寒而英俊之士 , 有得进仕之阶 。究其实 , 其罪不在陈群 , 罪在司马懿 。
然余读历史 , 九品中正制 , 能行三百多年 , 并非一无是处 , 当年那个乱世 , 一乱好几百年 , 礼崩乐坏 , 道德陵夷 , “风教颓失而无典制” , 算是很坏的了 。然幸而有士人的操持清议 , 其品评人物 , 至于一句褒贬 , 而关乎他人一生的沉浮荣辱 , 于是士人皆不敢见讥清议 , 因而起到奖掖风俗的作用 。柳诒徵将此情况总括为“绅士政治” 。他说 , 魏晋以降 , 换皇帝像走马灯一样 , 百姓无所适从 , 当此之时 , 士大夫于无意中保守此制 , 以地方绅士 , 而操朝廷用人之权 , 朝代虽更 , 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 , 岂惟可以激扬清浊 , 亦所以抵抗君权 。这话很有道理 , 《日知录》载:“九品中正之设 , 虽多失实 , 遗意未亡 , 凡被纠弹付清议者 , 即废弃终身 , 同之禁锢 。”写《三国志》的陈寿 , 因在家居丧期间 , 有不合礼数的举动 , 遂沉废多年 。
南朝之齐永明十年(492) , 齐司徒参军萧琛、范云出使北魏 , 北魏孝文帝很赏识他们——此二人确值得赏识 , 当年与萧衍(梁武帝)、沈约、谢朓、王融、任防、陆倕六人 , 同在竟陵王萧子良西邸并游 , 号称“竟陵八友”的便是 。孝文帝对身边群臣说 , 江南多好臣 。侍臣李元凯接过话头说 , 东南多好臣 , 是因其几乎一年一易其主 , 江北无好臣 , 是因其百年才易其主 。李元凯是正话反说 , 意在讽刺萧琛、范云两人 , 或者江南士人的不忠 。其实 , 据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 , “其时国家大权在绅士 , 不在君主 , 故绅士视国家禅代无与于己也(好像与自己没多大关系)” 。如果这一层的东西搞清楚了 , 也就无须苛责当年士人 , 难怪南怀瑾先生对五代“不倒翁”冯道赞誉有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