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祭天

古代皇帝祭天 【古代皇帝祭天】祭天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历代帝王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 。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子,率领群臣虔诚焚香,祷告国泰民安 。据记载,中国早在周朝时就形成了完善的祭天仪式 。每到冬至这天,周天子都要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 。古代皇帝祭天: 铸铜人以示警祭天作为乞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仪式,曾是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已有祭天活动,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时期“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从考古资料看,如今已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祭祀遗址已有30多处 。祭天仪式中设置斋戒铜人,最早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在元末的战乱中审时度势,荡平群雄,逐元顺帝于漠北,建立了大明王朝 。他认为自己能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一定有上天的眷顾,所以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表达对上天的感激 。为了使这种感激表达得更加虔诚,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命大学士朱升撰斋戒文:“戒者,禁止其外 。斋者,整齐其内 。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此则戒也 。专一其心,严畏谨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间,此则斋也 。”朱元璋还规定:“临祭,斋戒三日,务致精专 。”他觉得惟有这样“庶可格神明”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谕“人心操舍无常,必有所警,而后无所放”,令礼部铸铜人以示警 。铜人高一尺五寸,手执牙简,如大祀简上书“致斋三日”、中祀则书“致斋二日” 。祀前三日,由太常寺进置于斋所 。此后,祭天不仅成为明清两朝的一种制度,皇帝斋戒请出“铜人以示警”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惯例 。唐太宗祭天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祈年殿西配殿的祭天礼仪展览包括祭天历史以及明清两代皇帝的祭天礼仪、祭祀年表、祭天仪程等,斋戒铜人出现在“祭天仪程”部分,立在“看牲视牲”和“恭进铜人”前面的展柜中 。展板上关于斋戒铜人的介绍文字是这样写的:“大祀前,礼部官要在皇帝斋戒处安设手执斋戒牌的铜人提醒皇帝斋戒 。传说铜人为唐代著名谏臣魏征 。”魏徵,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以直谏敢言著称,辅佐唐太宗李世民长达17年,进谏数百次,且多为唐太宗采纳 。《旧唐书·魏徵传》记载,唐太宗曾多次感慨:“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段流传至今的“镜子”名言中所说的“以人为镜”的人正是魏徵 。在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疏中,最有名的当属《谏太宗十思疏》,奏疏写于贞观十一年(637年),随着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徵对此极为忧虑,于是“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重,唐太宗到魏徵家中探望时流着泪问魏徵有什么要求,魏徵强支病体说“我不愁别的小事,只担心国家的兴亡 。”第二天,魏徵便溘然长逝,享年63岁 。唐太宗悲痛万分,罢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徵像画于凌烟阁上,经常前往吊唁赋诗,以示缅怀 。唐宋时期,祭天成为一种只能由皇室进行的仪式 。后来这种庄严的礼仪也被其他民族的君王所接受和仿效 。清朝时,满清皇族扩大了祭天的范围,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坛祭天,如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等 。在祭天仪式中,最隆重的莫过于封禅 。封禅是君主在太平年间或有祥瑞现身的特别之年才举行盛大典礼,一般只有作出大政绩的君主才有资格举行,如唐太宗、清圣祖等 。封禅一般都是在泰山举行,五岳之中泰山最高,在此祭天,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受命于天 。所以,封禅就是历代帝王强调“君权神授”的最庄严的礼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