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丧礼上很孝顺但对雍正的真实感情却十分可疑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白天,雍正还在接见大臣、处理政务,当天半夜,他就去世了 。惶惶无措的大臣们找到了他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的传位密诏,确定了接班人是皇四子弘历,即乾隆 。乾隆听到是自己而非弟弟继承大位后,立刻伏地大哭,无论王公大臣怎么劝解,他都不起来 。
大清开国以来,五位皇帝登位都经过了激烈的斗争,几乎每一代都是剑拔弩张,甚至血雨腥风 。只有他的即位过程光明正大,水到渠成,没有一丝波澜 。乾隆不能不为自己的幸运庆幸 。
不过,作为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乾隆绝不会泄露心中的任何一丝兴奋 。他迅速调动起全部精神,投入到“孝子”角色中去 。
【乾隆在丧礼上很孝顺但对雍正的真实感情却十分可疑】雍正的丧事进行得迅速而周到 。
乾隆对于丧礼上孝子的所有规定动作都演出得十分尽力到位,令人感动:大殓之际,他无数次挣扎跳跃,拦着不让人盖上棺材 。从第一天半夜到第二天傍晚,他一整天不吃不喝,哭个不停 。
按礼制要求,黄舆(雍正的棺材)回紫禁城时,乾隆应该在乾清门(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内迎接 。然而乾隆不同意这样做,他坚持要亲自全程护送黄舆回宫 。大臣们不同意,乾隆还特意下旨说:“若在乾清门内迎接,我实在不忍心 。你们不要再劝了,让我稍尽孝心吧 。”
在护送黄舆回宫的一路上,乾隆“哭不停声” 。进入乾清门前一刻,他又下旨,说他不以新皇帝的身份直接由乾清门入宫,而要由内右门(位于乾清门之西,军机大臣等官员自此出入)入,以示对刚刚死去的父皇的尊重 。其他任何一个孝子也不可能把这些细节做得更到位了 。
尽管乾隆在丧礼上很孝顺,他对雍正的真实感情却十分可疑 。
从很小时候起,乾隆就对严厉苛刻的雍正没什么亲近感 。在以后的一生中,他最尊敬、也最常提起的男性亲人是祖父康熙;对雍正,乾隆很少提起,偶尔提到,也口气平淡 。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康熙以“人情味浓”闻名 。他为人真诚坦率,待人和蔼可亲,处事宽厚大度 。年幼的乾隆从见到他的第一面开始,就对他产生了莫大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而对父皇雍正,乾隆感受更多的是恐惧 。
实际上,大臣们也都比较反感雍正:第一是他刻薄的个性让人不敢亲近;第二是他即位之后对手足兄弟和心腹大臣的薄情残忍让所有人触目惊心;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为政过于严苛,其颁布的一系列酷烈的政治措施几乎得罪了社会的所有阶层 。
乾隆相信,自己当皇帝,绝不会像父皇这样偏执愚蠢,以致承受从百姓到官员的恶评 。
读书时,他曾系统地研究过历史上所有的著名帝王 。心高气盛的他睥睨千古,没发现什么特别伟大的人物 。在他眼中,合格的皇帝只有三个:汉文帝、唐太宗和宋仁宗 。但是,汉文帝虽贤,却不善于挑选人才来辅佐自己;宋仁宗虽仁,能力却有不足 。令他真正敬重佩服的,只有唐太宗一人而已 。登上帝位的第一天,乾隆就把唐太宗树为自己的楷模,对自己帝王生涯的未来充满了绚丽的想象 。
要做到这一点,他首先就要否定自己的父皇 。孔子说过,真正的孝道就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但自负的乾隆绝不会让任何一个空洞的道德字眼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他把雍正的丧礼办得无比盛大,接下来就毫不犹豫地与父皇唱起了反调 。
在雍正驾崩的第三天,乾隆就把父皇十分信任、供养于宫中的道士们赶出了皇宫,还发布圣旨说“先帝不过将这些道士当作取乐的优伶小丑,没有听过他们的话,没有吃过他们的丹药,还多次当面向朕说这些人是市井无赖,最喜造谣生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