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土断: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增多

土断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在郡县户籍的办法 。
东晋曾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郡县(即侨置郡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 。当时侨置郡县无一定的边界,不征租税徭役 。这些士族广造田园,兼并激烈,影响朝廷财政收入 。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晋成帝司马衍为了整理户籍,增加财政收入,命侨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 。
东晋大司马桓温(312—373)执政时,又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日(初一)行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 。这次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贵族地主也予以惩处 。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 。康宁元年(公元373年),桓温死后,此法不行 。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裕再行土断,诸侨置郡县多被裁并 。
【庚戌土断: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