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纪念屈原时,我们在纪念什么? 中国之最有哪些人不能( 二 )


屈原像战士一样,坚守自我理想,践行君子之道,绝不允许世俗的秽气玷污自己高洁峻美的人格,绝不同意一丝松懈与放弃出现在自己的生命意志中 。
他用自己的名字反映所追求的道德标准 。《离骚》开篇写道:“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大意是,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正则”的含义是正直、正派,恪守做人原则;“灵均”的意思是聪颖、智慧、公平、公正 。
他以橘树的“独立不迁”体现自己的人格情操 。在《橘颂》中,屈原写道:“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现实中,他不愿同流合污,与蝇营狗苟形成鲜明对比 。
屈原对人格美学的追求,至死不移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中的这一句话,意思是只要合乎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九回也不后悔 。屈原仿佛生活在楚国的高空,他鸟瞰着世间纷纭的一切,心中洞明,却无能为力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投江殉国 。今年,是他逝世2300周年 。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向振说,屈原的千古之志在于其文学作品和政治抱负无不站在人民立场上,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始终怀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悲悯之心,始终怀着强烈的忠君爱国的激昂之情 。
他的事迹和作品之所以能够和民众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并成为一个重要传统节日的主要纪念对象,就是因为他的言行流露着对祖国、对人民、对故土文化无限的爱,其中深深蕴藏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持久力量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屈原亦曾考虑过“何不去国”的问题,但他最终并没有去国远游,这也正体现了他对精神和文化的坚守 。
而今,每逢端午节,湖北秭归、湖南汨罗等地都突出祭祀屈原主题,歌颂屈原正道直行、忠君爱国的精神,通过讲述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开展诗词吟诵和赛龙舟等活动,引导带领公众学习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
——今天我们纪念屈原,是纪念屈原代表的传统中国士人直面生死、敢向未知勇猛叩击的“天问”精神 。
在长诗《天问》中,屈原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并从设问中表达自己的宇宙观念、历史观念和政治主张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怀疑一切、敢于批判一切的探索精神,令人叹服 。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名为“天问”,实际上表现了中国人对既有传统观念的批判精神和对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 。没有对旧有观念的批判,就难以产生新的科学思想 。《天问》给今人的启示,不仅是要怀疑传统的偏见和凝固的史观,更要在不断地批判和追问中,追求思想维新和科技创新 。
时至今日,我们回看历史、重新阅读屈原会发现,尽管历史上某些时刻曾出现对屈原的责难甚至否定的声音,但那只是历史浪潮中微弱的浪花 。
李向振指出,屈原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从过去到现在以至未来都发挥着非比寻常的重要作用 。倘若中国士人图谱中没有屈原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贤,那么整个中国士人群体势必就会缺少一种精神的力量,而中国历史也会失掉不少悲壮的生命气势 。
屈原生活在湖北,又曾流放汉北和江南,民间流传着许多他的事迹 。屈原的作品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历朝历代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不同时代的社会都竞相研习 。
东汉后期政治动荡,社会各阶层怀念屈原,强化了屈原和端午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这种动荡的局面与战国末期楚国面临的情况类似,屈原精神被再度推崇 。隋唐时期,以纪念屈原为主题、以食粽和竞渡为主要内容的端午习俗,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端午习俗,被北方的士大夫和朝廷君臣认同,直至流传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