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书名教授《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内涵解读》 中国十大名师( 二 )


余映潮、程少堂、黄厚江、赵谦翔等,是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以来第二代(中生代)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中学语文名师 。第二代语文名师从自己的职业身份出发,自觉地站在更为宏大的历史反思、思想反思、文化反思的背景下,试图为中学语文教学寻求新的理论基础与支点 。他们试图摆脱长期以来的“工具论”话语定势,跳出狭隘的语文训练之类的专业空间,将语文的言说融入“人的成长”“生命的尊严”、“人格与个性”等教育话语之中 。较之第一代名师,他们更自觉地阅读思想史与哲学史,也更自觉地表现出对于语文问题的学理追问 。他们自觉地以“教学目标”为鹄的,注重文本导读的角度选择与方式设定,突出教学重点,重视教学内容的重组、引申、拓展和语文能力的迁移、应用与超越 。
董一菲等是第三代(新生代)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的个性代表 。与第二代名师相比,他们有―种特立独行的气质,坚持读书,在语文教学上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文本解读上,他们似乎更加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试图以建构主义的文本阅读观取代传统的文本观 。他们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人文熏陶,注重培养思想与人格的独立性,引发观点争鸣和思想碰撞,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色彩 。
三、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内涵解读
(一)于漪“情美语文”内涵解读
“情爱”是于漪教学思想的内核,“美学法则”是她语文教学的灵魂 。她的语文课堂教学,植根于“爱”,发轫于“美” 。她的“情美语文”课堂智慧教学艺术,具有神奇的魅力,独树一帜 。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 。在她看来,情感即是手段,更是目的 。因为语文教育不仅是认知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她认为,“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 。“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 。所以,在于漪的语文课堂里,洋溢着一种融融的师生情谊,这既是一种师生友情,又是一种长幼亲情 。她强调
“情是教育的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主要凭借语文教材,“诗文本是情铸成”,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大多数课文,本身蕴涵着作者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这是情感教育的源头活水 。
于漪认为,“美”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她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论从哪个角度都鲜明地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达到了一种自由的境界,自由就是美的本质 。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自觉不自觉地将“美学法则”作为其语文教学的灵魂,或者说她将美的灵魂赋予语文课堂教学的“肌体”,使之按照美的规律运转起来,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转换成种种美的形象和审美活动,体现了鲜明的审美特征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感慨地说:“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 。”
(二)钱梦龙“导读语文”内涵解读
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导读语文”,奠定了其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 。“导读”的“导”是在传统教学论语“道而弗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启发诱导 。它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以其简约的理论概括,崭新的教学体系,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显著的实践效果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导读语文”体现了钱梦龙深邃的教学智慧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当今语文教法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
所谓“导读”,就是教师“多方设法”,把学生引导到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去,摸爬滚打,最终达到“自能读书”而“不待教师教授”的境地 。钱梦龙认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故称“导读法” 。它旨在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学生通过三至六年有计划的训练,达到“不待教师讲而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