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文豪王渔洋频游南京:燕子矶题诗传为佳话

“阮亭先生官扬州,江淮山水无不搜 。最爱旧京多古迹,公余辄作金陵游 。燕子矶边每停棹,凤凰台上几登眺 。雨花木末恣扶筇,桃叶青溪仍垂钓 。城南牛首与献花,城北摄山复宝华 。皆因僻远不曾到,见人惆怅还咨嗟 。今年五月迁官去,重访金陵旧游处,拾遗补缺谐素心……知君厌听俗人语,为赋金陵五峰行” 。“阮亭”即王渔洋(1634——1711),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桓台人 。从他留下的诗来看,他对南京似乎有种特别的钟爱 。
清初文坛的领袖人物
王渔洋为清初文坛的领袖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颇为少见的,既能在官场上叱咤风云,又能在诗词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物 。
当时人陆昕曾这样称赞王渔洋:“辞章之美,比于柳子厚 。”柳子厚何许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将王渔洋与柳宗元相比较,足见王渔洋在诗坛的地位 。
王渔洋被尊为诗坛圭臬、一代正宗 。他首创论诗“神韵说”,以清新平淡的风格取代了遗民诗凄清愁怨的格调,对当代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
王渔洋虽然诗名鹊起于扬州,但他与南京颇有渊源 。他一生多次来过南京,遍访胜迹,留下脍炙人口的游记及诗作 。
燕子矶题诗传为佳话
顺治十七年(1660),王渔洋到扬州做起了“推官”,“推官”说白了就是基层司法官员 。这一年的八月,王渔洋来到金陵 。这是他第一次踏上南京的土地,这一次来是因为科举乡试,王渔洋被委任为同考官 。
闲暇之余,王渔洋登上燕子矶,看着滚滚不息的大江,想到了明朝的覆亡,他感慨万千,诗意正浓,于是,留下了数首诗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渔洋在燕子矶题诗的消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第二天就传遍了整个金陵城 。生活在这里的十多位大明遗民诗人,纷纷倡和,此事传为佳话 。
第二年,即顺治十八年(1661),王渔洋“以谳至”,也就是因为审判的原因来到金陵 。公事之余,王渔洋先后赴乌龙潭、灵谷寺、瓦官寺及城南的高座寺、长干寺等地探幽访古 。
这次来金陵,王渔洋请人画了一册《青溪遗事》 。
有一次诗人雅集,好友陈其年看到《青溪遗事》画册后,兴致勃勃在画上题诗,王渔洋见状又填写了小词八阕 。
王渔洋新作问世,激起千层浪,一时江南名士和者甚众 。这些暂居在金陵的遗民诗人,把王渔洋的诗韵作为标准,纷纷陶醉在王渔洋的诗韵中浅吟低唱 。其实,不仅在清代,即使到了民国,文人们仍然钟情于王渔洋的诗韵,题诗时,还念念不忘以和王渔洋诗韵为题做诗 。
结集成《金陵游记》
王渔洋第三次来到金陵是康熙二年(1663)十月,再一次登临燕子矶时,他写下游记《登燕子矶记》 。他在《登燕子矶记》中说:“矶上有祠,祀汉寿亭侯 。”汉寿亭侯,也就是三国时期的关羽 。
翻开王渔洋的游记,可以找到古人在燕子矶留下的题刻,如:“天空海阔” 。这个题刻是明代大司马湛若水所题,在这四字题刻旁,还有湛若水的诗刻和明代杨继盛的《绝句》、明代画家文徵明之子文寿承题写的《关祠颂》及陆五台《谒祠诗》等 。可惜的是,如今这些题刻,已经难觅踪迹了 。
康熙三年(1664)五月,王渔洋第四次来到金陵 。这一次王渔洋写下了《游鸡鸣山乌龙潭诸胜记》、《游钟山灵谷寺记》、《游金陵城南诸刹记》、《游瓦官寺记》、《雨登木末亭记》、《六朝松石记》、《夜登弘济寺观石壁记》等七篇游记 。这些游记篇幅都不算长,王渔洋遂将这七篇游记与《登燕子矶记》结集成册,并取名《金陵游记》 。